徐志远徽州女人黄梅戏中的沉默之声
在徽州的黄梅戏中,徐志远是一位沉默的音乐工作者。他的故事从山区开始,一直到上海音乐学院,他的脚步不停歇。他用自己的方式,将时代感融入传统,创造出令人难忘的作品。
在那个闭塞的山区,徐志远是自学成才的人。他曾经喜欢做竹笛,还会抓蛇来剥皮蒙胡琴。命运让他走上了舞台,这个不是他选择,但他还是努力学习成为了一名鼓手。
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开始尝试作曲,不知道自己是否能写出好东西。但他的作品很快就赢得了演员们的一致好评。这增强了他的信心,让他决定继续追求这个梦想。
1981年,徐志远进入了上海音乐学院,他师从何占豪、刘如曾教授等大师。在那里,他深受启发,也有所挑战。他放弃留校机会回到了岳西,用专业知识为黄梅戏注入新生意。
1991年的《红楼梦》是他参与创作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在这部剧中,他吸收了电声音乐和淮剧元素,使其既有时代感又富有创新性。这部作品获得了文化部第二届文华音乐创作奖,为徐志远的事业打下坚实基础。
1998年的《秋千架》更是震撼人心。这部作品融合了西洋歌剧和百老汇音乐剧的艺术特色,是中国地方戏与音乐剧结合的一个尝试。它证明了徐志远不仅是一个传统艺人的继承者,更是一个勇于创新、敢于探索未知的人物。
除了创作工作,徐志远还进行学术研究。他出版了一系列论著,如《黄梅戏通论》的音乐章节、《试论程长庚对京剧音乐的贡献》等,并担任多项编辑职务。他的目标是在多元化的大环境中保持艺术品质,同时吸引年轻人关注和参与传统艺术。
通过一系列成功作品,如《风雨丽人行》、《孔雀东南飞》,以及影视剧如《徽商情缘》、《母老虎上轿》,徐志远展示出了自己作为一名黄梅戏作曲家的能力和影响力。他的事业并没有停止,因为在一个不断变化世界中,只有不断地创新才能保持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