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掘祖国之子日夜不息地与科研管理系统紧密相伴为强盛而不懈奋斗
钟掘:祖国之子,科学的使者与工程的守护者。她的故事,是一段中国知识分子与国家发展同行的传奇旅程。她曾荣获两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两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一项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以及“全国先进工作者”等殊荣。
自小,她就对祖国强大有着坚定不移的决心。在北师大女附中求学期间,周恩来的报告深刻影响了她,她决定投身于重工业领域,为国家经济基础建设奋斗。因此,她报考并进入北京钢铁学院冶金机械专业学习,从而开启了在重工业领域的事业。
多年来,钟掘一直致力于提升冶金机械生产线自动化水平。她解决过多个国际引进设备中的重大故障,并提出了许多创新方法和理论。例如,在处理日本1700热连轧机故障时,她发现并揭示了一种设计之外的力流问题,这不仅赢得了日方认可,还修改了相应的软硬件技术。
随着时间的推移,钟掘继续探索如何通过超声技术和电磁技术改善材料形性制造。她提出了一些关键工程科学新知识,如封闭力流理论、复杂机电系统耦合设计与解耦控制理论,以及高性能构件形性协同制造和多尺度结构形成能量规律。这些建议被广泛认可,并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显著成效。
进入21世纪,随着科技快速发展,对先进科技水平和创新能力要求日益严格。钟掘认识到机械学科必须扮演新的角色,因此她提出了“极端制造”的概念——一种在国际竞争中制胜所需具备的大规模、高精度、高性能装备制造能力。此概念被纳入《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并得到实施,现在已经初见成效。
至今,尽管已88岁,但钟掘仍然是中南大学教授,不断地参与实验工作,与团队一起迎接新的挑战。她说:“我的生活很简单,但很充实。我总是带着好奇心学习思考,不懈实践,以创造出具有新功效的机械装备为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