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首次国考 一份试卷三人打分
“科举”——1931年的高等考试 赵子云 1931年7月,南京国民政府举行了轰动一时的第一届高等考试,其筹备日期之久,动员人力之广,远远超过了清末“洋进士[注: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考试者,称为进士。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此称始见于《礼记·王制》。]考试”与北洋政府的“高等文官[注: 高等文官考试是国民政府级别最高的一种文官考试。抗日战争时期,考试院在变通考试原则与考试方法,降低考试要求与录取标准的同时,继续推广高等文官考试制度。]考试”。 开考之际 当时的考试院[注: 考试院 依据中华宪法,考试院为国家最高考试机关,并且是人事行政最高主管机关。 考试院 除院本部外,还包括4个所属机关,]院址在南京鸡鸣寺附近,是考试院院长戴季陶[注: 戴季陶(1891-1949),名传贤,字季陶,笔名天仇,晚号孝园,原籍浙江吴兴(今浙江湖州市),生于四川广汉。 中国中央委员,的理论家,曾受到孙中山器重。]利用明代武庙故址扩建而成(今南京市政府)。整个建筑群都是东方宫殿式,其大门为钢筋水泥三孔门楼,大门中额是“为国求贤”四个大字。大门内有“向礼亭”,亭内有碑,是在河南出土的孔子问礼于老子的石雕文物,有趣的是,考试院门卫不是,也不是宪兵,而是身着古典服装,佩带宝剑的武士,考试院内花树掩映,亭榭错落,环境十分幽雅,而且到处题联匾额。办公大楼题名“宁远楼”,考场题名“明志楼”,阅卷大楼题名“衡鉴楼”,图书馆题名“华林馆”,院长官[注: 1.上级官员﹔上司。2.众官之长。多指级别较高的官吏。3.唐宋时多指县令。4.官吏的泛称。-zhangguan]邸则题名“待贤馆”,与“为国求贤”、待贤而“传”语意双关(戴季陶于1925年改名传贤)。 高等考试的主要对象是大学毕业生。因为当时毕业即失业的现象很为严重,除了官僚权贵及富商子弟有条件自费留学外,大学生最好的出路,一般是考公费留学或应高等考试。两者同样要经过激烈竞争,而前者考试门类不固定,录取名额又极少,只有少数注重训练外语和作为留学预备学校的大学毕业生,才有希望成功;而走后一条路,即参加高考录取以后,即取得了做官资格,以后还可以晋升,薪俸收入亦可逐年增加,因此高等考试很能满足那些打算在仕途上奋斗的知识分子的要求。 这次高考由考试院院长戴季陶亲任主考官兼典(主持)试委员长,其中委员则由考试院报请国民政府礼聘,所聘者多为当时国内名流学者。此外,又聘请襄(协助)试委员十余人(邵元冲任襄试处主任),监试委员十余人,分别成立襄试和监试委员会,委员多系各大学教授或政府部门的高级官员,襄试委员是协助典试委员负责命题、阅卷、评分等工作的,监试委员则负责在整个考试过程中的保密、防弊及临场工作。 委员们的名单事先绝对保密,在突然接到国民政府聘书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