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生两次中央大会点名要看看他
李德生:两次中央大会点名要“看看”他李德生:两次中央大会点名要“看看”他(2) 本文摘自《望东方周刊》2011年第10期,作者:夏攀,原题:《李德生:阅遍沧桑》 河南新县柴山堡地区曾有这么一个小村,四面环山,村南山势稍缓,有一条小路供村人进出。村子很小,只有几十户人家。村西头的一户人家,只有一间房,屋前一个小小的院子,院子一角种一棵大樟树。 1916年,一个婴儿在这间房里出生,在这棵大樟树下玩耍,从这条山路上走出,迈向了山外的广阔天地,成为一代上将。 2011年5月9日,李德生在北京逝世。 “红黑不认人”的儿童团长 在回忆录中,李德生曾用大量的笔墨来描述老家和自己的少年岁月。WWw.LsqN.cN字里行间,半是辛酸,半是骄傲。 李德生幼时家境十分贫寒,“家里没有水田,父亲在山脚边开点荒地,种点杂粮,不够养家糊口。”9岁的时候,母亲在贫病交加中离世。 即便是那样艰苦的生活环境,父亲仍琢磨着让他读点书。于是,在放牛之余,李德生在李家祠堂里开始念书,就这样持续了半年。 虽然那时中国许多地方已经开了新风气,但李德生的教材,依然是《三字经》、《百家姓》之类。很多年后,他回忆说,“这是我一生掌握文化知识的开端和基础。” 而为他转变命运奠定基础的,是1928年他的家乡柴山堡地区建立了苏维埃政权[注: 苏维埃由来 一词是俄文“Cobet”的汉语音译,意即“代表会议”或“会议”。苏维埃制度是苏联的基础,是劳动人民在斗争过程中创造出来的政权组织形式。]。第二年,他的村子里建立了童子团,后来叫儿童团,李德生被推举为团长。他说,“我们虽然是小孩子,有了自己的组织,有了依靠的地方,一夜之间,觉得自己长大了不少,好像有了力量。” 童子团活动很正规,每人戴袖标,系红领巾,人手一根木棍。木棍也是“标准化装备”,长度一米二三,一头涂成红色,一头涂成黑色。意思是“红黑不认人”---谁违犯了苏维埃法令,木棍伺候! 虽然是“团长”,但少年李德生还是很羡慕当地“守备队”编者注:就是赤卫队的装备,他们人手一杆红缨枪,纪律严明,集体吃住,还能跟红军正规军一道冲锋陷阵。 为苏维埃政府[注: 年11月4日至6日,在南梁荔原堡中心的关帝庙,召开了有刘志丹、吴岱峰、习仲勋、惠子俊、杨森、张秀山、马文瑞、张邦英、蔡子伟、张策、黄子文、张庆孚等和100多名工农兵代表参加的重要会议。]站岗放哨、盘查行人、送信带路,少年李德生不久就越过守备队一级,直接加入了红军,成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的一名小兵,时年14岁。 徐向前试他的小马枪 刚刚成为红军战士,少年李德生很是痛苦,为的是手中没有武器,感觉似乎还不如儿童团带劲。他后来回忆说:“我没有枪也没有刀,很着急,空着两只手算什么红军。” 一天,他壮着胆子问老兵要一支枪,老兵告诉他:“红军战士哪有要枪的,得到敌人手里去夺。你不要急,等着打仗,打完仗你就有枪了。”终于,一仗胜后,连里缴获几支枪,李德生分到了枪,外加10发,但是他个子小,所以分给他的是一把最短的、断了半截的枪,好在还能使。 因为早年在儿童团跑腿送信有经验,1932年,参军不到两年的李德生被选到团部交通排当了一名传令兵。交通排装备不错,排长见他只有那把半截枪,马上发给他一把苏式小马枪。 小马枪也曾在战斗中受损。一次军长徐向前到他们班,发现一把枪不对劲,问道:“这是谁的?” “报告军长,是我的,”李德生回答。 “没有准星怎么瞄准啊?” “让标尺的缺口对准枪管的正中,形成三点成一线,高低注意点就行了。” 徐向前接过李德生的枪试了试,点了点头。李德生后来回忆:“在红军时期,徐向前同志对我的成长进步影响特别大。” 长征中,李德生随部队历经山高水险之苦,抵达陕北。部队立足陕北不久,他就在一次战斗中受重伤,一颗从左前肩胛射入,于背部第七八肋骨间穿出,穿透左肺,几乎伤及心脏,剧痛难忍,需要服用鸦片制作的止痛丸才能稍稍得以缓解。 伤愈归队,再经几次恶战,李德生所在的红四军与中央红军在懋功会师。也就在这里,他生平第一次见到了。 抗战爆发前后,李德生被编入129师,任通信排长,仍是他的儿童团老本行。在八年抗战中,儿童团长一步步成长为八路军中级指挥员。解放战争中,他升任师长,解放后,他率部入朝作战,成就了上甘岭战役勋将领的历史地位。 1955年,解放军第一次授衔,李德生成为开国800名少将中的一员。 两次要看看“李德生同志” 李德生曾在1935年,远远地看到过。“高个子,长头发的中年人”就此留在了他的心目中。然而认识他,似乎还是在建国后的1968年。 那是在第八届十二中全会扩大会议上,当周恩来念分组名单时念到“李德生”时,接话问“哪个是李德生?”因为曾化名“李得胜”,对读音相近的“李德生”三字特别敏感。 周恩来介绍:“李德生是十二军军长,现任安徽省委兼省革委会主任。”紧接着向李德生招手道:“请你站起来。” 李德生立即站起来,喊了声“到”。 1/2 12下一页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