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名狼藉
【注音】shēng míng láng jí 【成语故事典故】赵高是秦始皇宫中的一个宦官,懂得狱法,秦始皇提拔他为中车府令。赵高在秦宫中经常教公子胡亥学习狱法、审判方面的知识。 有一次,赵高犯了大罪,秦始皇叫将军蒙毅审理。蒙毅执法无私,判决赵高免官处死。可是秦始皇觉得赵高尚能办事,不但赦了他,又复了赵高的官爵。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出巡外地,病死在半路上。按理,应由长子扶苏即皇帝位,赵高却乘机串通丞相李斯,立秦始皇的次子胡亥为皇帝。并假传圣旨,迫使扶苏。 胡亥称帝,就是秦二世。有一天,赵局对胡亥说:“先王在世时就要立你为太子,就是蒙毅不赞成,我看不如杀了他!” 胡亥听信赵高的谗言,就把蒙毅拘押在代州(今山西代县附近)。 扶苏的儿子子婴进宫向胡亥进谏,列举赵王迁、燕王喜、齐王建杀害忠良引起严重后果的事实为例,劝说胡亥不要杀害蒙毅。 胡亥不听,仍然派使者到代州,重复赵高的诬陷之词,要蒙毅自寻死路。 蒙毅分辩说:“我根本就没有在先王面前说过胡亥的坏话。并不是我怕死,当时的实际情况就是如此!” 蒙毅又说:“过去秦穆公、秦昭襄王、楚平王、吴王夫差,都曾经犯下杀害忠良的大错,遭到天下人的非议,弄得‘恶声狼藉’,布于诸国,希望胡亥要引以为戒。” 那个派去的使者,知道胡亥决意要杀害蒙毅,根本不听蒙毅的话,仍然把他杀害了。 【出处】言其恶声狼藉,布于诸国。《史记·蒙恬列传》 【释义】声名:名誉;狼藉:杂乱不堪。名声败坏到了极点。 【用法】作谓语、定语、宾语、状语;指人的声誉 【相近词】名誉扫地、臭名昭著、身败名裂 【相反词】流芳百世、名闻遐迩 【成语造句】 ◎他有一切遗少的恶习,挥霍祖产,坐吃山空,养姨太太、、逛堂子、吸鸦片,无所不为,声名狼藉。 ◎有些大学里学计算机软件的学生因成为网上黑客而声名狼藉的事时有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