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羽之死历史的真相与传说的交错
关羽在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三月,率领武将们出征南阳时,其部下马超、韩遂等人曾向他表示不满,提出辞职归乡。关羽虽然没有同意,但这次事件预示着其后来的叛变。
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曹操趁刘备北上救援荆州之机,对黄巾余党进行了大规模清剿,并以此为名派遣军队进攻南阳地区。尽管如此,关羽依然留守南阳,没有及时退兵,这一决策可能是其失误之一。
同年八月,曹操亲自带兵围攻樊城(今湖北襄阳)。当时的消息传入蜀汉首都成都,由于过度信任自己的威名和对手中的部下的忠诚,不仅未能及时调动援军,而且还下令免除士兵赋税,以此来缓解民生问题,这些举措实际上削弱了他的防御能力。
在曹操的连续攻势下,樊城被迫投降。同时,由于内忧外患加剧,加之自身健康状况不佳,最终导致关羽在同年的十月病逝。这段时间里,他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和心理负担,从而影响了他的身体健康。
关羽去世之后,其部属并未立即宣布反抗,而是先是在事态发展到极点后才开始组织起义。他们拥立张郃为主帅,与曹操军展开激烈战斗,最终失败。此刻再回头看,那个曾经无坚不摧的大将已经成为了一段历史上的悲剧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