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则徐的转变从禁烟英雄到支持鸦片种植的原因在1925年的中国社会动荡不安自然环境也在不断变化中林则徐
当时的清朝面临着严重的问题:大量白银外流和洋药的大量输入。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鸦片贸易合法化,使得洋药畅行全国,大量掠取了白银。这时的清朝廷禁烟政策已破产,便想方设法防止白银外流,提倡弛禁鸦片种植,以土抵洋。
同治十一年(1872)六月初四,《申报》刊登了《抑弛自种鸦片烟土禁论》,提出全面弛禁、广泛种植和生产鸦片,并课取重税,以增加国库收入、限制吸食。文章指出:“如果能尽弛其禁,其有益于国也亦甚多”。其中提出了两个主要观点:
“中国之人既已喜吸此物”,允许民间耕种足供吸食,“国家可以岁收税银,每年可减二千数百万出口之银,不归于印度而尽存于中国,为计岂不美乎?”
“重增其税,使其价日昂,不但贫民无计吸食,即富人之吸食既多,亦将吝惜而不能畅所欲为,是不禁而自禁止矣”。
李鸿章直隶总督同治十三年(1874)奏请弛禁,他认为“既不能禁英商之不贩洋烟,即不能禁华民之不食洋烟”,因此应暂弛各省罂粟之禁,而加重洋药之税厘,以使外洋烟土无厚利,从而夺走英国商人的利益,同时增加国家税收。
随着这种政策的实施,罂粟迅速发展成为一种重要农作物。在光绪十一年(1885),清政府规定对土药征收60两,而对每百斤洋药征收86两,从而鼓励了土烟生产。
由于受益于高效益,大量农户改种大煙,一时间全国各地,无论是江南北、黄河上下还是长城内外及漠北滇南,都有人种植罂粟。一向以强烈反对毒品著称的人物,如林则徐,也开始支持内地栽種罂粟,因为他痛恨的是人们偏爱进口的洋烟,而不是自己国内产生的一些本地产品。
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期,由云贵川等地区主导的地道国产香叶继续得到提升与推广。而且,与印度相邻且气候条件相似的地方如云南更是因接触到了印度传来的技术和经验,所以成为了最受欢迎的地道国产香叶之一。
通过这样的措施,不仅控制了白银流失,还有效地促进了国内经济发展,对抗着那时全球范围内巨大的经济压力。在那个时代里,这样的策略看起来似乎能够解决一些问题,但实际上,它并未真正阻止或减少毒品问题,只是在短期内提供了一些缓解效果。但这并没有改变事实,那就是后来这些策略只是迁延局面的修复,并没有根本解决问题,最终导致了更深层次的问题累积与加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