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则徐的转变从禁烟英雄到支持鸦片种植的神秘世界未解之谜中的自然之谜
在晚清的特定历史条件下,清廷面临着大量白银外流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提出了允许栽种罂粟、生产制造鸦片,以此来防止白银的大量外流,这一策略被认为是较为有效的。林则徐作为一位以禁烟著称的人物,在晚年也赞同了这一政策,他所反对的是吸食洋烟而不喜欢土烟。
同治十一年(1872)六月初四,《申报》刊登了一篇名为《抑弛自种鸦片烟土禁论》的文章,该文提出全面弛禁,广泛种植、生产鸦片,并课取重税,以增加国库收入和限制吸食。文章中指出,如果大规模允许内地种植和生产鸦片,不仅可以减少对印度等国进口洋药,从而减少白银的外流,还能通过加税来增加国家收入。此外,由于土烟价格低廉,对消费者来说更具吸引力,因此即使有了洋药,也会导致民众选择使用国产鸦片。
李鸿章直隶总督在同治十三年(1874)也提出类似建议,他认为禁止内地各省种植罂粟,只会使得洋烟更加普及,从而掠取更多利润。他建议暂时放宽对罂粟的限制,加重对洋药的税率,使得外国商人无利可图,不再进口,而国内农民仍然可以种植和销售国产菸草。这一策略既能够保护国家利益,又能够减少白银流失。
随着这些主张得到实施,大量土地开始用于種植罂粟,全国各行省都参与其中。在光绪十一年(1885),政府规定了对于土菸与洋菸不同的税率,更进一步鼓励了国产菸草的生产。
这种政策带来了显著效果,农民们纷纷改種大煙,一时间整个中国都充满了罂粟花,它们在田野间摇曳生姿。到了19世纪80年代末期,国产菸草已经超过进口数量多次,并且品质也不错。特别是在云南、贵州等地区,因为气候适宜和接近印度,所以产出的品质尤为出色。
这场关于是否应允许内部生产并出口某些商品的情境,是一个复杂且具有争议性的问题,同时也是当时许多政治人物争论的话题之一。这背后隐藏着一个深刻的问题:如何平衡经济发展与社会伦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