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明朝的灭亡究其根本原因乃是内忧外患相加
任何一个朝代的覆灭,原因并不复杂,它源于自然之变和人心之变。明末的凋零,虽受小冰河期冷害影响,但更关键的是内忧。外患虽有鞑子之威胁,但真正决定命运的是内因——官员,无能至极的官员,其无能不仅体现在抵御鞑子的战争中,更在于财政与藩王制度。
一、财政。
历代封建帝国内部最重要收入来源是盐税,这是国家垄断的一大利源。在清朝及两之前后半期,盐税占国库三分之一以上。而明朝尽管盐价高达两朝水平,但其收入却连清前半期和两朝的十分之一都不到。盐税流失催生了强大的富商集团,是官员腐败所致。
藩王体系。当万历时期宗室达到20多万时,国家财政根本无法应对这些寄生虫,只有借助士绅免税生活的人数更多。此起彼伏,从开国就存在缺陷,因为朱元璋本身文化素养有限,不可能制定长远政策治理国家,这种自我限制注定了未来失败。
比如藩王问题,在汉晋时代便见诸乱象;推恩令也是灾难根源。而朱元璋低廉待遇导致政府工作人员工资不足,又加上他的卫所制度,即唐府兵制已显示出问题。这一切反映出朱元璋手下缺乏人才。此后建文帝削藩举措失策,为朱棣夺位埋下隐患,而后几代也未出现像样的政治家。
教育系统中的科举制度,则导致社会停滞,只剩下空谈仁义道德而忽视实用智慧,从而阻碍新思想、新学科乃至科学发展。从中唐到清朝,一路上人们思维越来越僵化、愚蠢,没有“知己知彼”、“前车之鉴”的深刻理解。最后,要说到底,那就是中华文明缺少启蒙思想家的启迪,如亚里士多德般的人物,使得百家争鸣终究只围绕如何治理人群,却没有真正的理性思考。一切发明创造都未曾真正意义上的产生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