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人接灯的何乔新明朝名人故事中的亮点
我是何乔新,一个在明代永乐年间活跃的大臣。我的父亲何文渊,是永乐十六年(1418年)的进士。他曾任御史,历任山东巡按、四川巡按、刑部右侍郎,还曾督察两淮盐税和吏部左侍。而景泰年间,当朝廷下令逮捕文渊时,他的父自缢而死。我那时候已经考中了景泰五年的进士,担任南京礼部主事,并回乡奔丧。
当时,有个同乡人揭稽曾经师从文渊,但与我兄弟不和,他就诬告文渊死状实际上是被子女逼迫而死,再次逼嫁父亲的爱妾。这也使得我揭发揭稽在巡抚期间举荐黄并代为起草易换皇储疏的事实。我们都被受审。为了我的父亲所爱的妾,我母亲断指,以此来诉冤官司得以缓和。英宗也因为揭稽犯下的错误事先已赦免,所以释放他,不再追究其罪责。
事件结束后,我又为母亲守丧,守完丧期后,被调任刑部主事,再调到广东司郎中。在那里,我严格按照律法处理锦衣卫兵的违法行为,没有宽容一丝一毫。当都指挥袁彬找机会陷害我时,一无所获,这让我的名声大振。
成化四年(1468年),我升迁到福建副使。在福建期间,我处理了许多问题,比如寿宁银矿非法开采的问题,以及豪族尤氏杀人的案件等。我还抓捕了策谋叛乱的薛氏及其帮手。此外,在福安、宁德地区,因为长时间没有银矿可开,相关部门仍旧征收矿税,这导致许多百姓破产。我提出了减税三分之二的建议,并且成功地免除了耕牛租金,让百姓获得解脱。
之后,我被调往河南担任按察使。在那里的饥荒中,我提出继续救济直到第二年的麦熟才停止,而不是像以前那样只救济到秋季。当时,都御史原杰前去招抚流民,我随行协助,使得有六万多户家庭能够得到登记簿籍并受到援助。
最后,由于表现出色,我升迁为湖广右布政使。在荆州地区,为解决徭役问题,即验实人口贫富,将百姓分为九等,从而给予他们更多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