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上各朝代定都之路如同探险家寻宝每一段历史都是精心布局的结果
自古以来,中华文明便在黄河岸边滥觞,南北多个文明古国曾经繁荣,但最终是北方平原沃土、风调雨顺的条件使得北方文明逐渐取代了南方。
中国的三个奴隶制王朝均将都城建立在黄河岸边。夏朝首都二里头、商朝屡次迁都并定于殷墟附近,西周则在镐京(今陕西西安)定都,而东周则选择洛阳。这时期,在黄河流域出现了临淄、邯郸、大梁等大城市,但从地理位置和交通环境以及军事条件来看,这些城市都不及洛阳咸阳相提并论。
咸阳背靠华山,面向黄河,有渭水环绕,是关中平原的一部分,其土地肥沃,又因为函谷关和崤山与中原地区隔绝,对内交通四通八达,对外有利于通商往来。在春秋战国时期,只有秦国开关拒敌,而别国却难入秦境内。秦朝西南土著文化较低,可以任意吸收吞并。战国纷争,以统一为念,但身处外围的秦国着重长久之计,与中央诸国占据优势进可兼并退可躬耕自守免除被阴谋伎俩纠纷影响。
正是因为秦国家居优越地理位置,让秦得天独厚,在和别国内征战中优势尽现。而洛阳虽然开辟运河沟通,同时位于中央又有黄河洛水为护城河,可谓地理位置也极为优越。但由于是周王室所在地故无法发挥作用。
汉朝依旧利用这一独特优势使各地方拱卫京都,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展现出对外交政策上的灵活性,如班骞凿空出使西域,一方面促进商业繁荣,一方面更考虑利用西域作为缓冲带减轻长安兵临城下的危机。在东部经济中心已经开始充分发挥其中央地域的优势以及北方难得的水陆交通发达成为当时经济中心之一点亮眼。而南方经济虽然在楚文化发展早已小见成效,加上始皇帝设立象郡管理,使南方开始逐步发展起来,在汉末虽然总量远不及北方但远离中央集权未开发区域让那些饱受徭役之灾百姓开始向南部开拓。
魏晋以至北魏等政权建都洛阳,也是在经济、交通考虑下进行选址。此后,由于长安遭到战乱破坏加上匈奴不断侵扰,为避其锋芒,加上盛行五行学说东汉建都洛阳。此后,无论是魏晋还是北魏,都建都会是基于相同的地理位置考量:既能确保内部稳固又能有效控制外界威胁。
然而,从唐至宋之间,我们可以看到一个趋势,那就是经济重心正在从传统的心脏——长江流域转移到另一片广阔而富饶的地方,即华夏腹地——即今天的大江南地区。这一变化导致了政治中心也随之转移,最终导致唐末之后再无一次将首都是重新回到那片土地的情况。
到了宋代,这种趋势更加明显。当朱温强迫唐朝皇帝迁都洛阳后,从此长安就再也没有成为中国首都市。这是一个过渡性的东西两京制度,它标志着一个时代结束另一个时代开始。在这个新时代里,不仅政治中心,而且整个社会文化活动与生产生活方式正在发生深刻变革。”
随着时间推移,我们可以看到这种变化继续加剧直到现代。隋取代北周,并最终统一全国,这标志着中国重新走上了统一轨道,此时,大运河修筑完成,便于控制南方,加强与罗马帝国等其他国家间沟通,同时将洛阳城作为运输线中的枢纽体现出了它对于国家整体情况中的重要性。此后的几个世纪里,无论是元或清,他们分别选择北京作为他们帝国的心脏,而不是返回那个曾经繁荣昌盛的地方,因为他们意识到了未来方向应该指向的是另一个不同的地理区域——东亚海洋世界。”
最后,当我们回顾这段漫长而复杂的人类历史,我们会发现,那些决定性的事件和决策其实很简单:它们只不过是一系列关于如何维持政治稳定的试验,其中有些成功,有些失败。不过,如果我们能够从这些过去经验中学到的教训,将它们应用到现在我们的全球化世界,那么我们可能会找到一种新的方法来应对当前面临的问题,从而创造出一个更加公正和谐共存的地球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