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的无为思维方式
说到ldquo;无为rdquo;,人们通常只是把它与所谓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学派联系在一起,并把它仅仅视为某种具体的思想主张,如上的ldquo;无为而治rdquo;之类。然而本文认为:ldquo;无为rdquo;的思想不只是属于老子、庄子或道家学派,它普遍地存在 于先秦儒、道、法等主要学派代表人物的思想学说之中。
ldquo;无为rdquo;在各派人物的学说中虽然通常体现为内容各不相同的许多具体思想主张,但从总体上来看,ldquo;无为rdquo;实际上是一种思维模式,具有方的意义。作为一种思维模式的ldquo;无为rdquo;,具有相当的普遍性,它不仅普遍存在于先秦时期许多思想家的学说中,而且贯穿于他们思想的许多方面,对后代也有深远的影响。可以说,ldquo;无为rdquo;思维模式是中国传统思想方法的重要特征之一。本文试图对这种作为思维模式的ldquo;无为rdquo;的基本格式,其在不同思维环境下的表现以及它的思想价值和意义作一些具体的分析。
一、ldquo;无为rdquo;思维模式的几种基本格式
作为思维模式的ldquo;无为rdquo;, 其基本含义是对某种正面主动行为的否定,而代之以某种ldquo;不行为rdquo;、ldquo;非行为rdquo;或ldquo;反行为rdquo;。在具体的思维上下文中,这种ldquo;无为rdquo;的思维模式通常表现为下列几种基本格式:
(1)、ldquo;无A而Brdquo;或ldquo;不A而Brdquo;式。
这里的B是指某一既定的目标, 而A 则是人们通常认为达到B目标必须采取的行为。而ldquo;无为rdquo;的思维模式则认为可以不必采取A 行为来达到B目标,实现B 目标可以不借助于 A 行为。先秦诸子常常把以ldquo; 无A而Brdquo;或ldquo;不A而Brdquo;的方式来解决问题,看做是一种理想的乃至最高的境界。例如:
《论语・卫灵公》:ldquo;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rdquo;
《孙子・谋攻》:ldquo;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rdquo;
《老子》四十七章:ldquo;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rdquo;
《庄子・天道》:ldquo;天不产而万物化,地不长而万物育,帝王无为而天下功。rdquo;
《易・系辞上》:ldquo;不疾而速,不行而至。rdquo;
《中庸》:ldquo;不赏而民劝,不怒而民威于斧钺。rdquo;
《鬼谷子・本经阴符七术》:ldquo;不见而命,不行而至。rdquo;
《荀子・君道》:ldquo;故天子不视而见,不听而聪,不虑而知,不动而功。rdquo;
《韩非子・难三》:ldquo;形体不劳而事治,智虑不用而奸得。rdquo;
(2)、ldquo;至A 无Ardquo;或ldquo;大A不Ardquo;式。
ldquo;无为rdquo;思维模式还经常认为,某一行为的最高境界或极至状态恰恰是对这一行为自身的否定,即ldquo;不行为rdquo;或ldquo;非行为rdquo;,也就是说,最好的A 是不A。例如:
《吕氏春秋・精喻》:ldquo;至言去言,至为无为。rdquo;
《老子》三十八章:ldquo;上德不德rdquo;,四十一章:ldquo;大音希声,大象无形。rdquo;
《孙子・虚实》:ldquo;故形兵之极,至于无形。rdquo;
《庄子・齐物论》:ldquo;夫大道不称,大辩不言, 大仁不仁。rdquo;
《大学》:ldquo;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rdquo;
《荀子・天论》:ldquo;故大巧在所不为,大智在所不虑。rdquo;
(3)、ldquo;因B 而Ardquo;或ldquo;令B 自Ardquo;式。
这里的A是主 体为达到某一目的所欲采取的行为,而B则是A行为的对象或客体。通常人们认为A和B是对立的。而ldquo;无为rdquo;思维模式则认为主体的行为A,不必定要同客体B形成对立或对抗。相反,主体应当因顺着B来实现A,甚至可以让B自己来 实现A。例如:
《韩非子・难三》:ldquo;因物以治物rdquo;,ldquo;因人以知人。rdquo;《扬权》ldquo;因而任之,使自事之;因而予之, 彼将自举之。rdquo;《主道》ldquo;故虚静以待,令名自命也,令事自定也。rdquo;
《孙子・虚实》:ldquo;兵因敌而制胜。rdquo;
《慎子・因循》:ldquo;因也者,因人之情也。...... 故用人之自为,不用人之为我,则莫不可得而用矣。此之谓因。rdquo;
《管子・心术》:ldquo;无为之道因也。因也者,无益无损也。以其形因为之名,此因之术也。rdquo;
《鬼谷子・谋篇》:ldquo;故因其疑以变之,因其见以然之,因其说以要之,因其势以成之,因其恶以权之,因其患以斥之。rdquo;
《吕氏春秋・贵因》:ldquo;禹通三江五湖,...... 因水之功也。rdquo;
(4)、ldquo;欲A先Brdquo;式。
这里的A是某一正面 行为,而B则是A的反行为。A和B本来 正好相反,二者互不相容,要A就不能B,欲 B则不可 A。但ldquo;无为rdquo;思维模式则认为 要想A, 不妨可以先B,甚至必须先B。例如:
《老子》三十六章:ldquo;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rdquo; 六十六章ldquo;是以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rdquo;
《孙子・军争》:ldquo;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rdquo;
《孟子・离娄下》:ldquo;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rdquo;
《鬼谷子・反应》:ldquo;欲张反敛,欲高反下,欲取反与。rdquo;
(5)、ldquo;A而不A+rdquo;式。
这里的ldquo;A+rdquo;是A 行为的强化或延续,通常是伴随着、或紧跟着A而来的。ldquo;无为rdquo;思维模式则提醒人们不可对A行为进行强化和延续。如 果A行为已经 完成,应当见好就收,到此为止,不可继续为下去。例如:
《孙子・军争》:ldquo; 穷寇勿迫。rdquo;
《老子》二章:ldquo;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rdquo;《老子》八十一章:ldquo;圣人之道,为而不争。rdquo;
《论语・八佾》:ldquo;乐而不淫,哀而不伤。rdquo;
(6)、ldquo;无A无不Ardquo;式。
也即无ldquo;为rdquo; 而又无ldquo;不为rdquo;。通常人们把ldquo;无为而无不为rdquo;理解为既ldquo;无为rdquo;而又ldquo;无所不为rdquo;,或表面上ldquo;无为rdquo;,而实际上ldquo;无所不为rdquo;。这样理解并不符合古人原义,道理上也不太说得通。笔者认为ldquo;无为而无不为rdquo;其实是说既不要有意识地去ldquo;为rdquo;某事,也不必有意识地ldquo;不为rdquo;某事。一切听其自然。如果硬是有意识地坚持着ldquo;不为rdquo;某事,那其实也是一种ldquo;为rdquo;了。所以无ldquo;为rdquo;而又无ldquo;不为rdquo;乃是更深一层的ldquo;无为rdquo;。例如:
《论语・微子》:ldquo;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rdquo;
《老子》三十七章:ldquo;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庄子・至乐》:ldquo;何为乎?何不为乎?夫固将自化。rdquo;ldquo;天地无为也,而无不为也。rdquo;
二、ldquo;无为rdquo;思维模式的普遍性
作为思维模式的ldquo;无为rdquo;,其普遍意义不仅在于它普遍出现在许多先秦诸子代表人物的学说中,还在于这种思维模式在诸子们,特别是儒,道,法三大家的哲学自然观,社会观,伦理道德观以至于认识论等诸多方面都有具体表现。
儒、道、法三家主要代表人物都是程度不同的天道无为论者,他们认为ldquo;无为rdquo;是天地自然的基本特性。孔子说:ldquo;无为而物成,是天道也。rdquo;(《礼记・哀公问》)ldquo;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rdquo;(《论语 阳货》)孟子也认为:ldquo;天不言,以行与事示之而已矣。rdquo;ldquo;莫之为而为者,天也。rdquo;(《孟子・万章上》)而《庄子》书中也说:ldquo;无为为之之谓天。rdquo;(《庄子・天地》)在道家学说中,ldquo;道rdquo;和ldquo;天rdquo;、ldquo;地rdquo;等范畴都具有ldquo;无为rdquo;的特征。ldquo;道常无为而无不为。rdquo;(《老子》 章)ldquo;天无为以清,地无为以宁。rdquo;(《庄子・至乐》)韩非子也说:ldquo;虚静无为,道之情也。rdquo;(《韩非子・扬权》)
这种ldquo;无为rdquo;的天道观,体现了一种摆脱了原始神学的朴素理性精神,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它实际上排挤了人格神或上帝的地位。中国古代真正意义上的宗教之所以从来没有在社会上具有主导一切的权威,与精英思想家们这种ldquo;无为rdquo;天道观不无关系。
由于ldquo;道rdquo;和天、地都是ldquo;无为rdquo;的,而人应当以ldquo;道rdquo;与天地为法,所以人事也应该ldquo;无为rdquo;。ldquo;圣人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是故圣人无为,大圣不作,观于天地之谓也。rdquo;(《庄子・知北游》)
在社会观上,儒、道、法各家皆以ldquo;无为而治rdquo;作为的理想状态。孔子认为古代圣王舜就是无为而治的典范:ldquo;无为而治,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rdquo;(《论语・卫灵公》) 老子亦云:ldquo;圣人处无为之事rdquo;(《老子》第二章),ldquo;我无为而民自化rdquo;(《老子》五十七章)。韩非子则曰:明君无为于上,群臣竦惧乎下。rdquo;( 《韩非子・主道》)可见他们都认为ldquo;无为rdquo;是圣王明君之治的极至状态。
当然,各家ldquo;其无为则同,其所以无为则异。rdquo;( 《淮南子・要略》)同样标举ldquo;无为rdquo;,而具体含义和途径则各不相同。儒家的ldquo;无为rdquo;是要通过道德的力量来实现。ldquo;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rdquo;(《论语・为政》)ldquo;其身正,不令而行。rdquo;( 《论语・卫灵公》)ldquo;其身正而天下归之。rdquo; 《孟子・离娄上》人主只要自己德行端正,施行德政,天下的人就会象众星拱北斗一样顺从其治理,这样人主便可以实现无为而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