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民间故事中你是否听说过那段关于西湖放生池的闲话这不仅是初中生的必听经典故事更是一段充满诗意与哲
西湖放生,自北宋真宗天禧四年起便成为一项盛行的宗教活动。据史料记载,当时杭州知州王钦若向朝廷提议,将西湖定为放生池,并禁止捕鱼鸟,以此祈求皇上的福气,从而西湖得名“放生池”。随着时间的推移,明代钱塘县令聂心汤在万历三十五年又在西湖内辟出小瀛洲,即今日的小潭印月,这里专门用于放生。
除了小瀛洲之外,还有净慈寺前的万工池,这个池子由风水先生建议开凿,以避免火灾,而非特意作为放生的场所。然而,它后来成为了当地的一处著名古迹,也被用作放生地点。此外,云栖寺的放生所则是陆上生物如马、牛、猪、羊、兔和鹿等的放生地点。
旧时,每逢农历四月八日——“浴佛节”,即释迦牟尼佛诞辰这一天,在西湖举办的大型放生的活动尤为热闹。这一天,不仅烧香拜佛者众多,而且各种动物都被带到湖中进行放生,但这也逐渐演变成了炫耀财富和权势的手段。
济公传说中,有一个故事描述了这种现象。一次,一位官宦人家的太太和小姐们在虎跑寺重建落成那天举办了一场大规模的物质斗富式放生的活动,其中包括金色鲤鱼、大鳖等,他们各自将这些动物投入荷花池中。而一位穷苦老婆婆只带了一篮没尾巴的螺蛳来观看,却遭到了那些纨裤子的欺侮。当时济公路过现场,他将老婆婆的螺蛳倒入山门外的小溪,然后施展法术,使得荷花池水失去大半,而溪水却突然猛涨几倍,最终那些没有尾巴的螺蛳竟然活了下来,而那些奢华品种却养不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