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远黄梅戏天仙配之谜
徐志远:黄梅戏天仙配之谜
在闭塞的山区长大,文化生活相对贫乏的少年时期,徐志远开始了自己的音乐征程。他自学乐器,如二胡、口琴、笛子等,并逐渐掌握了一些音乐技巧。在那个时代,每个地区都在演出“样板戏”,岳西剧团为了扩大招生,“我几乎是被他们抓来的。”尽管不是自己选择,但徐志远最终还是“歪打误撞”地进入了剧团,成了一名鼓手。
为了满足剧团表演的需要,他开始尝试作曲,不料写出的唱段和歌曲深受演员们喜爱,这也增强了他的自信。21岁时,他已经能独立完成作曲、配器、指挥的小戏。此后,他考进上海音乐学院戏曲作曲进修班,与何占豪、刘如曾教授等著名导师共度美好时光。
毕业后,徐志远放弃留校机会回到岳西,为专业黄梅戏作曲奠定基础。1991年他参与创作的《红楼梦》舞台剧,是他重要作品之一。当时为此剧创作音乐时,徐志远思考如何让其具有时代感与时俱进。他吸收电声音乐元素,加以淮剧风格,使宝玉的心理活动层次分明。这部作品获得较高评价并赢得“文化部第二届文华音乐创作奖”。
1998年推出的《秋千架》,更是证明了徐志远融合其他艺术元素于黄梅戏中的能力。他借鉴西洋歌剧和百老汇音乐剧特点,把娱乐和喜悄性融入其中,将《秋千架》作为地方戏与现代娱乐结合的一次尝试,被视为“很好的叛徒,也是很好的继承者”。
除了编写经典作品外,徐志远还进行学术研究,以论文论著贡献于行业,其中包括《黄梅戲通論》的音樂章節、《試論程長庚對京劇音樂的貢獻——兼及皮黃腔在安徽的合流》、《黃梅戲角色的音色造型》等。此外,他还担任《中國戲曲音樂集成安徽卷》的責任編輯以及岳西高腔分支主編。
关于未来发展的问题,徐志遠表示:“我們面臨的是一個多元化時代,要有更多創新與嘗試”。他的主要作品還包括:黃梅戲舞台劇《風雨麗人行》、《孔雀東南飛》;影片《徽商情緣》、《母老虎上轎》(原題為「母老虎」);電視劇《貂蝉》、《朝霞滿天》、《平湖秋月》(原題為「平湖秋月」);兒童劇《男子漢行動》,以及黃梅歌舞組合如「四季美人」、「美江南」。他獲得過多個獎項,如文化部第二届文华音乐创作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两次)、国家文化部文华大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