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欢为什么不称帝
每到乱世,往往就会有英雄出世,他们能结束乱世,或者在乱世中称霸一方。这些部分都选择了称帝,毕竟在古代,当皇帝是很多人梦寐以求的事情。可也有一些人,明明具备了一切称帝的实力,却没有走出这一步,比如像曹操这样的枭雄,他要称帝问题根本不大,可他就没有这么做。后来也有一个和曹操一样的枭雄,他就是高欢。要论传奇性,高欢绝对可以和曹操相比,他起家是具备极大偶然性的。
高欢的家世曾经也非常显赫,可到了这一代,早就已经没落下去了,他也沦为犯官之后,被打发到六镇去当了兵。高欢生存的时代,国内动荡不安,六镇更是像一个火药桶一样,随时都有可能爆发。
可高欢一个没资本没背景的人,要想在乱世里面成名非常困难,幸好他还有一个资本,那就是长得帅,高欢做士兵的时候,有一次就被一个富家小姐看上了,依靠着老婆的资本,他一下子就有了乱世中立身的筹码。事实证明高欢确实有能力,他先后剪除了诸多的强敌,自己打下了关东地区,这也是北齐立国的基础,可奇怪的是,尽管高欢控制了朝廷,又有了称帝的资本,他却始终没有选择代魏自立这是为何?
枭雄末路
高欢在具备一切称帝条件之后,他没有把精力放在称帝上,而是选择了向西对付自己的一生之敌宇文泰,俩人先后展开了多次大战,高欢没能取得优势,反而宇文泰越打越强,还在关西立住了脚。
高欢因战争而兴起,也因战争而死亡,在玉璧之战没能取胜之后,他在回军之后去世。高欢的死也成了东西魏之争的一个转折点,他也失去了统一天下的可能,死前的高欢也是非常不甘,可自己也无可奈何,多次败在宇文泰的手上,这或许就是天意吧。
在自己人生的最后阶段,高欢还是没有选择做皇帝,一直到他死后,自己的二儿子才建立了政权。高欢虽然被追封为皇帝,但和生前称帝还是有区别的,从高欢的诸多人生轨迹来看,他确实是做了一个权臣。但他真不像很多臣子一样,是直接奔着称帝去的。像他的儿子高澄,那话都说得无比直白了,这种跋扈的事情在高欢的身上是很少出现的。
称帝的利弊
像高欢这样的人,他肯定会考虑过称帝的问题,毕竟他的位置已经到了那个地步。高欢所扶持的傀儡政权,还是以洛阳作为首都,而他本人则是重点经营晋阳和邺城,这成为北齐政权的两大国都。高欢也是仿照当初曹操一样,树立多元化的中心,使用遥控的手段去控制朝廷。
既然他都做到这一步了,肯定是为了自己称帝,慢慢做着准备,高欢肯定不是一个忠臣,他对北魏政权是没那么多好感的,可他考虑问题,就必须要理性一些,需要顾及到自己称帝之后的利弊。
做皇帝并不全是好事,尤其是在乱世之中,皇帝有的时候确实不值钱,往往今天上去一个皇帝,明天就可能被杀掉,那些短暂出现的政权也是数不胜数。高欢称帝的好处是非常有限的,相反,他称帝的弊端是相当大的。在当时,北魏政权仍然有着极大的号召力,像北方的很多士族门阀,他们骨子里还是向着北魏的。当初孝文帝的改革,让北魏顺利在北方立足,也将魏室的影响变得越来越大。
高欢能成事,主要是依靠着两点:一是他利用自己在尔朱荣手下的地位,夺取了尔朱荣家族大量的资源和部队。二是他利用和渤海高氏这些大门阀的合作,让自己在河北等地成功立足。通过这一系列的运作,高欢才巩固了自己的统治。
高欢此时的资本还不够多,他需要积攒更多的威望和军功,这样自己代魏就顺利多了。高欢当政之后,他除了一边对外开疆拓土,建立更多的军功,对内则开始了不断分权的做法,加强自己的相权,慢慢分化了皇权,他这么做就是为了彻底架空魏室的权力,让皇帝真正变成摆设。
他还需要慢慢分化自己集团内部的反对力量,这样才能让自己的权力更加稳固,高欢所做的这一切,都需要慢慢来做,他利用丞相的身份可以操控实权,上面还有魏室作为一个摆设,他就能借助魏室的影响力,慢慢实行自己的分权策略,因此高欢死去之后,他的儿子们也能继续把持着朝中大权。
称帝也是无奈之举
和高欢不同,高洋所面临的局势就比较特殊了,其实可以对比一下,像刘裕,高洋,宇文护这些促使称帝取代原来政权的人,他们面临着一个非常大的问题,那就是国家政权不稳,无论是自己派系的势力,还是国内其他的势力,都需要他们自身加强正统性。一直做权臣可以以皇帝的名义去慢慢控制很多地方,可毕竟那只是臣子,和正经的皇帝还是有区别的。
像高洋这些君主,他们就需要正统的身份加强自身的权力,让自己能牢牢控制住身边的这些团体势力。因为他们在继位前,往往都面临非常动荡的局面,需要自己称帝才能安抚人心,从而才能采取进一步的措施。
可高欢当政的时候,内部矛盾还没有完全激化,他能牢牢控制政权,因此称帝对他来说不见得有那么大好处,而不称帝稳扎稳打才是正确做法。
总得来看,高欢也吸取了曹操的经验,明白在乱世中创业,最主要的还是注重现实,盲目称帝对自己不见得有那么大的好处。因为实际掌握了大权,就已经和皇帝没有什么区别了,很多事情其实没必要急着去做完。
高欢能有后来的成就,也是多亏了他在乱世中踏实务实,没有像尔朱荣一样急功近利,这是他比尔朱荣老道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