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起的魏武卒为何覆灭
齐国的技击、魏国的武卒、秦国的锐士最为出名。
这三者皆可被称为春秋战国时期的特种兵,那么如果要分出胜负,究竟谁更厉害呢,别困惑,荀子已经给出了答案,《荀子·议兵》中记载:齐之技击不可以遇魏氏之武卒,魏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锐士。
也就是说笑到最后的特种兵是秦国锐士,其实这点也没有什么争辩的,毕竟这支军队最后帮助秦王政攻灭了六国。但,战国伊始,最厉害并不是秦国锐士,因为那时候秦国还没有经过商鞅变法,锐士还没有诞生,率先令诸侯闻风丧胆的是魏国的武卒。
那么曾所向披靡的魏武卒为何迅速没落了?只因时代赋予它了不可复制性。魏武卒和秦锐士皆是当时的特种兵,前者迅速没落,却能横扫天下,他们究竟又有何不同。
多得多劳和多劳多得
魏武卒其实是募兵制最早的雏形,魏国大将吴起为了打造一支所向披靡的军队,他决定把魏国境内身强力壮的男子,都集中起来,经过训练而组成一把对外扩张的尖刀。
为了激励士兵上阵杀敌,吴起提出了“一人入伍,全家光荣”的口号,只要身体素质能达标,能够通过魏武卒的选拔,分分钟能成为人上人,因为魏武卒全家免赋税,并且还会被赏赐田产房宅,奖励多时,竟高达百亩之数。
魏武卒是经过选拔,合格者会得到赏赐,最后再去上阵杀敌,而后来的秦锐士则不是如此,秦国经过商鞅变法之后,对军队实行的是军功制,换句话说,军队不挑人,只看军功,什么人都可以入伍,只要你能得到敌人的人头,就可以有爵位,成为人上人。
看到这,如果还不能理解,我们就换句简单的话,那就是魏武卒讲究的是多得多劳,而秦锐士讲究的是多劳多得,而最后让魏武卒走下神坛的也正是多得多劳这四个字。
魏武卒为何敌不过秦锐士?魏国士兵通过了武卒的选拔之后,会立即得到封赏,未见其功,反倒赐田百亩,这其实只会让士兵想方设法通过考核,那么通过考核之后,他们上阵杀敌真的会勇往直前吗?
其实未必,因为这些魏武卒会变得更加爱惜自己的生命,因为只要自己活着,那么家里就不会有赋税,只要自己活着,该有的一切都有,但是如果自己死了,所有的一切都会成为南柯一梦,这就导致了这些武卒并不关心能不能打胜仗,他们考虑的是先要保住自己的小命,其次才会考虑奋勇杀敌。
而秦国想成为士兵很简单,没有魏武卒那么高的要求,又是负重奔跑,又是能拉开十二石的弩箭,又是要在半天跑完百里等等,这些统统不用考核,因为秦国讲究的就一条,拿敌人人头换军功。魏武卒和秦锐士一旦开战,魏武卒想的是如何保命,秦锐士想的是用他们的人头换取军功,可想而知,魏武卒又怎么会是秦锐士的对手呢?
魏武卒的不可复制性
魏武卒从成立之初,靠的是国家国力的支撑,超级大的军费开支,对于诸侯国也是一种负担,当国力强盛时,魏武卒就能多得,从而刺激他们的多劳,但当国力衰弱时,这种负担也是致命的,士兵得不到国家优厚的待遇,积极性自然会受挫,随之而来的就是战斗力的下降。
魏国初期经过李悝的变法和吴起的开疆扩土,魏国强极一时,魏武卒自然会发出极强的战斗力,但战国中期,魏国战略失误,四处开战,疆土的丢失,魏国已经无法再保证魏武卒的土地分配,这就导致魏武卒兵员无法得到及时扩充,从而逐渐丧失了战斗力。
此外,随着时间的推移,士兵的年纪也会越来越大,这些没有战死,而长期混迹在战场上的“老兵”,因为家中有田,也就成为了新兴的地主阶级,让他们卖命又谈何容易,这一系列的问题,导致了魏武卒是不可被复制的。魏武卒这类型的募兵制还有一个严重的问题,那就是会导致军官谎报士兵的数目,从而中饱私囊,比如本来就招募了1000名士兵,却对国家说招募了5000名,当国家想要派这支军队打仗时,可想而知会发生什么结果。
曾所向披靡的魏武卒为何迅速没落了?只因时代赋予它了不可复制性,随着生产力和经济的发展,封建土地所有制彻底取代了以往的土地制度,曾经的奴隶成为了自耕农,而武卒的地位却一落千丈,这其实也是战国时代的局限性。
魏武卒曾在吴起的手下强极一时,所向披靡,这支军队没有了吴起,也好似丢了灵魂一般,到了庞涓为将时,经过桂陵之战、马陵之战后,魏武卒损失殆尽,又加上魏武卒的不可复制性,魏国便再无能力重新训练出一支攻无不克的武卒。
魏武卒和秦锐士皆是特种兵,为何前者迅速没落,后者却横扫天下?其实最根源的问题在于奖励制度,魏武卒奖励的方式是需要雄厚的国力进行支撑,如果国力无法支撑,那么魏武卒就会成为拖垮的负担。
秦锐士能横扫天下也是得益于奖励制度,想要获得爵位,必须用军功来换,只有上阵杀敌才能得到军功,想改变命运的人太多了,秦功制就是官府为士兵画的最大的饼。
通过比较我们发现,魏武卒是先给再劳,而秦锐士是先劳再给,别看只是顺序颠倒了一下,发挥的作用却截然不同,秦锐士的横扫天下也从军事方面说明了更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封建经济已经趋向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