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良和杜月笙是怎么认识的
张学良是东北的少帅,东北保安军总司令,杜月笙是上海青帮大佬,有数万门徒。这两个人一南一北,能有什么交集?事实上,两个人之间的交集瓜葛却很多,最出名的一次就是九一八事变后杜月笙负责保护张学良在上海的人身安全。
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爆发,张学良奉“不抵抗”之命导致东三省整体沦陷,一时引起全国人民众怒。迫于时局的压力,张学良引咎辞职,带着夫人与密友赵四小姐来到了上海滩,杜月笙由于之前在贩卖烟土这种事情上和北方的军阀有联系,所以主动提出承担保护张学良的安全。
在当时的上海,敢要张学良命的人还真不少,“暗杀大王”王亚樵就是其中之一。其带领的斧头帮在当时已经打出了名堂,专门从事暗杀汉奸、卖等行为活动。一提到王亚樵和他的斧头帮,就连上海滩青红两帮的大佬们也头疼不已。
这不,张学良刚刚携夫人入住了酒店宾馆,就收到了王亚樵斧头帮寄来的一份“大礼”!“大礼”就是一个没有引信的炸弹,附带着的是王亚樵对张学良提出的三条意见:
1、回到北方,重整兵马跟日本人决一死战,要死就死在战场上。
2、回到北方,自裁已谢罪于东三省的人民。
3、如果实在不敢战,就尽数变卖所有的家产,将自己的财产用于购买支持关外的义勇军。
获知消息的张学良找到杜月笙商量对策。杜月笙听到这个消息十分的愤怒,因为张学良是他放出话来要保护的人,于是他就找到王亚樵对他说:“谁动少帅,我必除之!”
杜月笙当时统领者上海青红两帮,有数万的门徒,即便是如暗杀大王王亚樵这样的亡命徒也得掂量掂量。于是经过一番协商后改为,让张学良少帅速速离开上海。
就这样,张学良在杜月笙的保护下,不仅没有收到上海,甚至还可以日夜往返于上海滩的娱乐场所,顺便还在杜月笙的帮助下把大烟瘾给戒掉了。
杜月笙与张学良这两位历史上的风云人物,一南一北,一个青帮大佬一个东北军阀,竟然在上海有如此的交集。不过他们的缘分可并不是仅仅从上海开始。
众所周知,杜月笙早期在青帮主要负责的是贩卖烟土的生意。那么既然是贩卖烟土肯定要常常跟地方的地头蛇做好关系打点的工作。杜月笙有一句“三碗面”的名言,“他说人生要吃好“三碗面”,分别是体面、场面和情面。
因此,早在杜月笙向东北贩卖烟土的时候就十分注重跟当地军阀的关系维护,平时过年过节的礼品肯定是很厚重的,只不过当时东北是张学良的父亲张作霖当家,张学良本人也不是很了解此人。后来日本人策划了皇姑屯事件中,张作霖被日本人埋藏的炸弹炸死,当家人变成了张学良。
貌似变了天的东北似乎并没有对杜月笙的生意产生什么影响。本身就是“烟鬼”的杜月笙而张学良对东北的烟土生意往往采取的是低调默许的态度。所以,估计杜月笙和张学良二人早就“神交已久”了。
书回上文,张学良本人由于东北抗战时期背上了“不抵抗将军”的骂名而被暗杀,而杜月笙先生又在抗战过程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呢?不得不承认,杜月笙先生本人还是有着一腔爱国情怀,并且在抗战中尽力做过自己的贡献的。其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1、杜月笙作为中国红十字会副会长,在抗日过程中救助了因抗战受伤的军民数万。
2、在上海抗日中,杜月笙先生与军统戴笠共同创建了一支万人的武装游击部队,目的是配合正规军游击抗战。
杜月笙与孟小冬
3、中国红十字会总会迁至香港后,杜月笙亲自赶往香港主持工作,筹措救护的经费。
4、香港沦陷后,杜月笙撤离至重庆地区,主持红十字会工作,主要负责战场前端救护、后方空袭救护以及医疗补给等工作。
杜先生本人虽然是青帮中人,但当时的青红两帮还是讲究江湖道义和民族情怀的。而杜月笙也无愧于此,在民族大是大非上拎得清!
再反观张学良这边呢?张学良本人在晚年的电视采访中曾经说过:“918不抵抗的骂名我是不服的,我只承认我作为一个封疆大吏对于局势的判断是有误的,我当时判断日本的军人是在挑衅我们,我是用我的“不抵抗”作为一种抵抗的手段,让日本人找不到对我们开战的理由。”
笔者认为,这张学良晚年的这番话可以分两种情况讨论:
1、他在这段话中讲了实话。他的确对日本人嚣张的侵略目的判断失误以至于在九一八事变中未作出抵抗动作。但是这其中有一个矛盾!
1931年9月18日发生了九一八事变,然而东北三省地大物博怎么可能是短短几个月能占领完全的呢?此时的东三省并未全境沦陷,直到1933年3月8日,长城抗战失败热河失守才算是真正沦陷。这期间差不多经过了1年半的时间,面对着日本军国主义的步步侵占,就算是反应再慢也应该有做殊死一搏的决心了吧?
2、他在这段话中没有讲实话。要知道张学良在本质和他的老子张作霖是一样的,是一个地方割据的军阀,作为军阀保存自己的实力肯定是最重要的,直接与日本人开展无疑是消耗自己的实力,让其他军阀有了可乘之机。
而且张学良早年的时候去过日本,日本人给他放映过日本的记录影片。影片中,日本不仅有飞机坦克,甚至还有大吨位的战列舰,航空母舰!日本早已成为了一个现代化的国家,其军事实力在张学良看来是远超过自己统辖的东北军的。归国后的张学良虽然也励精图治,经武整军,但是内心深处还是恐惧于日本人一站的。
晚年的张学良访谈中他也说过:“如果真的跟日本人开战,我们(东北军)与日本的的军事差距太悬殊,也许会败的更快。”可见张学良可能的确没有与日本一战的勇气。可惜是非功败,早已在历史的漫长沉默中变得模糊,随着张学良的逝世,永远成为了一个谜。
杜月笙和张学良,两条道路的名人,都是历史上极具争议性与矛盾性的人物,面对抗战的局面却是完全不同的做法行为。对于这两个人的个人性格以及抗战促进祖国统一中的作用,诸位看官如何看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