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隆基与太平公主的攻守战
在铲除韦后势力的过程当中,李隆基和太平公主姑侄两人可谓是同仇敌忾,匡复李唐宗室,使得大唐朝政再次回到了李家人的手中。
然而,世上无情帝王家,在权力重组的利益分配面前,这原本精诚合作、共御强敌的姑侄两人则开始互相地不对付,尤其表现在太子之位的问题上。
按照中国传统的皇位继承制度,理应由长子李成器继承大统,可是另一方面,李隆基在匡复李唐的事业不可没,已然表现出了足够的能力,可以说如果没有李隆基,李旦是否能够再次成为皇帝还是两说呢.
而正当李旦在这个问题上陷入两难境地之时,有两个人主动出来表态,使得局势变得越来越明朗,储君的位置也向李隆基倾斜。
首先出来的就是当事人之一,皇长子李成器。当储君去向扑朔迷离之时,李成器主动站出来说他选择放弃,他表示“国家安则先嫡长,国家危则先有功;苟违其宜,四海失望。臣死不敢居平王之上”。
这话就说得很明了了,也就是说,若是太平年间,他倒不会推辞太子之位,可是时逢乱世,他的能力倒显得尤为不足了,所以理应让李隆基成为国家储君。这话说得倒是有些水平,给人诚恳之意,并且在此后李成器“涕泣固请”,直到李隆基正式被确立为太子。
除了李成器之外,刘幽求的态度也颇受李旦所重视。刘幽求称:“臣闻除天下之祸者,当享天下之福。平王拯社稷之危,救君亲之难,莫大,语德最贤,无可疑者。”这里直接表明了李隆基在匡复李唐当中的作用之巨,若是李隆基就此亏待了李隆基,倒显得说不过去了。
一方面想让,一方面想争,李隆基就这样并没有太过曲折的当上了唐朝太子,然而对于他来说,这并非就意味着他能够顺利的成为皇帝。李隆基的处境仍然不容乐观,其中最大的挑战就来自于太平公主。
作为李隆基的姑妈,也是曾经的合作伙伴,太平公主也并不想同李隆基作对,不过前提就是李隆基没有成为太子。而当李隆基成为了太子就意味着双方需要顾及自己的利益,分歧与矛盾也就不可避免了。并且,在当时而言,整个朝局很大程度上都是由太平公主与李隆基两人把持着。
“每宰相奏事,上辄问:‘尝与太平议否?’又问:‘与三郎议否?’”
可见这两人有着多大的影响力。
曾经的盟友俨然变成了政敌,所以自然而然的便会互相抹黑,其中太平公主则经常在李隆基的太子正统性上做文章,俨然成了一个维护传统嫡长子继承者的斗士,甚至曾经私下找到李成器称“废太子,以尔代之”。
不过当时李隆基已然成为太子,羽翼渐丰,并且李成器也深知的波橘云诡,所以并没有受太平公主所惑,李隆基仍然是大唐太子。
除了质疑李隆基的储君正统,太平公主还常常做哥哥李旦的思想工作,称“朝廷皆倾心东宫”,李旦也逐渐对李隆基有所疑心起来。所以李隆基屡次提出要将太子之位让给大哥李成器,在这一番作为之下,李成器同李隆基的感情更加深厚,这就令得太平公主的长期努力付之东流了。
并且,正如太平公主对唐睿宗所说的“朝廷皆倾心东宫”,当时的文武朝臣如宋璟、姚崇等人皆对李隆基比较满意,故而在暗地里也没少帮衬。在他们看来李隆基是具有雄才伟略的储君,出于为国、为民着想而作出的秉公之行,而并非是有意倾附于东宫。
随着太平公主与李隆基的相互争斗愈演愈烈,唐睿宗李旦也是颇为苦恼,一个是自己的妹妹,一个是自己的儿子,而且两人都在匡复李唐事业中出了不少的力气。
但李旦自己也是心如明镜之人,深知这两个人无非就是争夺更多的资本,以便将来能够权倾朝野。所以这个时候,李旦找来宋璟、姚崇等老臣询问对策,最后得出一个决定,将太平公主赶出京城,以稳固朝中政局,并且得到了李旦的同意。
于是乎,这场姑侄两人的斗争,暂时由李隆基取得了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