厂卫东厂西厂内厂
厂卫是中国明朝各种直属皇帝的情报、机构的总称,其作用是暗中侦察各级官员的言行举止,掌握情报,在特许下可以不经由正式司法机构的的审判过程,而判决并处罚犯人,该机构反映了明朝帝王统治的特色。厂卫包括明太祖所设立的锦衣卫、明成祖所设立的东厂、明宪宗时由宦官汪直所设的西厂、明武宗时宦官刘瑾设立的内厂(内行厂),其中除锦衣卫为外官,其长官指挥使通常由皇帝亲信就任外,这类机构多由宦官直接掌管,对各级官员有强烈牵制作用。 东厂 东厂,其全名为东缉事厂,厂卫之一。中国明朝时期的由宦官执掌的特权监察、情治机构,侦查,以反对力量。 东厂对官吏、士大夫甚至于一般庶民制造了大量冤案,在当时颇受士人反感。执行公务时,与锦衣卫相同,持有“驾帖”以证代皇帝行事,并且由刑科给事中的“佥签”。厂卫的主要侦查以反叛乱、捉拿异议分子为主,与其他两厂(西厂、内行厂)一卫(锦衣卫)合称“厂卫”,是明朝“特务治国”的象征。清代“以军法从事”常态化遂罢。 起源 原为藩王的明成祖,以靖难之役起事起兵夺位,篡夺了建文帝的中央政权,异议分子纷起。永乐十八年(1420年),成祖迁都北京后,为了上的反对力量,决定设立一个称为“东缉事厂”,简称“东厂”的新衙门,地点位于燕京(今北京)东安门之北,一说东华门旁。(今北京东城区东厂胡同,据说系原东厂所在地。) 职掌 明成祖创立东厂,是特务与秘密机关,由大内宦官担任行政长官“总督东厂”。东厂的主要职责是监视政府、军队、官员、士人、社会名流、学者等各种力量,并将监视结果直接向皇帝汇报,整肃异议份子、犯或者其他罪犯。依据侦查得到的情报,对于那些地位较低的反对派,不经司法审判,东厂可以直接逮捕甚或刑求;而对于名人、门阀、、政要或者有皇室、贵族身份的高地位反对派,东厂在得到皇帝或朝廷的授权后也能够对其执行刑讯。 明代知名的掌权太监王振、刘瑾、冯保、魏忠贤都曾统领东厂。 编制 东厂的行政长官为钦差掌印太监,全称职衔为:钦差总督东厂官校办事太监,简称总督东厂、提督东厂,宦官与锦衣卫尊称其为督主,士大夫称其为厂督、厂珰(珰,宦官的雅称),尊称为厂公。初设时由司礼监掌印太监(俗称宗主)兼任,后因掌印太监事务繁杂,改由司礼监秉笔太监中位居第二、第三者担任。 东厂的属官有“掌刑千户”、“理刑百户”各一员,由“锦衣卫千户”、“锦衣卫百户”来担任,称“贴刑官”。 隶役(称掌班、领班、司房,共四十余人)、“缉事”(称“役长”和“番役”)等军官由锦衣卫拨给。 东厂入内即摆设大幅岳飞画像,提醒东厂人员办案毋枉毋纵。 制式武器 东厂锦衣卫制式兵器:双刀(绣春刀、同一刀鞘),一刀之刀柄刻“东”字、另一刀之刀柄刻“厂”字。合刀“东厂”二字相对面置内侧。 西厂 西厂,全称西缉事厂,是明朝厂卫之一,一个,直接听命于皇帝。 “西厂”的成立是非常偶然的。 成化十二年(1476年),道士李子龙以“左道”驰名一时,在朝中有极多的亲信,在亲信的帮助之下,李子龙有机会登万岁山,观察内宫,被锦衣卫校尉所发现,传出李子龙有弑君意图,于是李子龙被。 当时明宪宗朱见深得知此事后,大为紧张、疑神疑鬼,认为到处都满布危险。宪宗认为东厂失职,为了避免类似的事再次发生,十分想了解宫外的民臣动向,令宦官汪直从锦衣卫中选人乔装成平民,出宫伺察。 成化十八年(1482年),宪宗得知汪直的恶行,于是下旨废西厂。 正德初年明武宗为了打压大臣对他的谏言而短暂复回西厂,正德五年(1510年)与内行厂一同被裁撤。 西厂与内行厂是“厂卫”中为期最短的,影响力及掌握的权力更无法与终明一代的东厂相提并论。 职掌 西厂直接听命于皇帝,不受其他任何机构和个人的节制。西厂作为一个短命的,前后只有两任提督,分别是汪直和刘瑾。 制度 西厂的成员是从锦衣卫中选拔出来,宪宗定下了所领缇骑(锦衣卫校尉)的人数要比东厂多一倍,又把东厂与锦衣卫的职权包揽起来,它的职权比东厂和锦衣卫更大。而西厂的职务是侦查民臣的言行,并可以对疑犯进行拘留、用刑。西厂又把监狱以及法庭混为一体,而且随意逮捕朝中官员,逮捕中低级的官员,可自行决定,不向皇帝奏请。 影响 西厂的成立令汪直的官衔“更上一层楼”,令他的焰气更高。史书上记载了汪直脚下的党羽其多,每次出府都横行霸道。另外,之前提对西厂可随意逮捕朝中大臣,并不向皇帝奏请,无形之中造成了多宗的冤案,西厂成员也可借厂中的权力陷害异己,残害忠良。其三,西厂所限定的侦查范围不只是区区的北京城,而是全国各地,任何人都会成为西厂监视、陷害的对象。 内行厂 内行厂又称内厂、内办事厂,明朝厂卫之一。 明武宗正德初年宦官刘瑾设立,设于在北京荣府旧仓地,也就是四司之一的惜薪司,侦缉范围比锦衣卫、东厂和西厂三个还要大,除监察臣民外,锦衣卫、东厂和西厂也在监察之列,比东、西厂尤为酷烈。 正德五年(1510年)刘瑾倒台后,内行厂与西厂亦一同被裁撤。虽然内行厂仅存在五年,但亦残害了不少忠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