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何以看重沮授探秘中国历史中的英才俘虏与自然之谜
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即魏武帝,字孟德,小字阿瞒,他是中国古代杰出的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诗人,东汉末年权相,太尉曹嵩之子,曹魏的奠基者。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200年,曹操真诚地向一个俘虏说道:“我若早得先生,何愁不能平定天下!”俘虏听后却答道:“你若可怜我,就赶紧处死我吧!”
这位被曹操如此看重的俘虏,便是袁绍的大谋士沮授。沮授在少年时代便有志向,有谋略。
191年,有着四世三公家世出身的袁绍占据冀州后,沮授便投到其麾下。之后,沮授帮助袁绍相继占据了青州、并州、幽州而统一了河北。
面对沮授的功劳,袁绍晋封他为监军和奋威将军。这时的沮授就以相当长远的战略目光向袁绍提出:主公应网络四方英雄,并至长安迎接天子,以天子名义征讨不臣者!
然而,当时的情景并不允许 袁绍采纳他的提议。他犹豫着没去执行,这导致了汉献帝最终未能得到稳固的地位,而是流离失所,最终落入董卓手中。
195年,在董卓暴政压迫下,被迫逃往河东一带。在这个关键时刻,再次出现的是“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策略,但由於郭图等人的劝告(如今我们知道,他们其实是在害怕自己的地位),这一提议也未能实施。
结果就在次年,即196年的春季,由于没有引导和支持,从此失去了机会。当曹操迎接汉献帝至许都开始了一场新的政治与军事行动时,无情地揭示出了 袁绍错过机遇的一幕。
从那以后,在南征北战的岁月里,每当谈及重要战略或重大决策时,都会有人提起那个忠心耿耿但被忽视的人——沮授。但每一次他的忠言都无法改变命运,只能眼睪见着那些错误造成的事实展开前行。而这些正确又被忽视的事情,对于未来战争乃至整个三国时代,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从官渡之战到乌巢粮草之役,那些曾经被忽视的声音,如今回荡在我们的耳畔,让人不得不思考,如果能够更好地利用这些人才,或许历史轨迹会有所不同。但正如文章开头所说,“忠言逆耳利闻”,很多时候,是人们的心路历程以及选择决定了结局,而非单纯依靠智慧或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