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野史解析沮授俘虏背后的数据驱动原因
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即魏武帝,字孟德,小字阿瞒,他是中国古代杰出的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诗人,东汉末年权相,太尉曹嵩之子,曹魏的奠基者。200年,他真诚地向一个俘虏说道:“我若早得先生,何愁不能平定天下!”这个俘虏听后却答道:“你若可怜我,就赶紧处死我吧!”
这位被曹操如此看重的俘虏正是袁绍的大谋士沮授。沮授在少年时代便有志向,有谋略。
191年,有着四世三公家世出身的袁绍占据冀州后,沮授便投到其麾下。之后,他帮助袁绍相继占据了青州、并州、幽州而统一了河北。
面对沮授的功劳,袁绍晋封他为监军、奋威将军。这时沮授就以相当长远的战略目光向袁绍提出:主公应网络四方英雄,并至长安迎接天子,以天子名义征讨不臣者!
面对沮授提出的迎天子的策略,袁绍瞻前顾后,最终没有采纳。此举导致他错过了与曹操争夺天下的最佳机会,而自己则在官渡之战中被打败。
195年,当汉献帝逃亡至河东,一时无所适从时,这个机会再次来临。然而,此时 袁绍犹豫不决,不愿意采纳他的建议。他认为,如果迎来天子,我们做事情向不向他汇报呢? 若汇报了他不同意,我们是听还是不听?如果听的话,你自然就不再是这支兵马的实际老大,如果不听,你就得落个抗旨不遵的大罪名!
最终 袁绍放弃了迎接汉献帝计划,而错过了一次改变命运和国家命运的大好机会。当曹操以“奉天子以讨不臣”的名义调动各路诸侯,只能拍着大腿喊后悔。
此外,在南征北战中的岁月里,无数次沮尽心血未果的情形发生。在继承人问题上,由于偏爱三子袁尚,对待自己的儿女关系处理得极其混乱,最终导致家族内部矛盾激化,从而使得家族衰败。
官渡之战爆发前夕,当颜良被斩杀后,又一次忠言未被接受,使得家族更加陷入困境。而当最后一次重要提议——增加乌巢兵力遭拒绝,与失去粮草引发内忧外患相伴,最终导致家族覆灭。
最悲惨的是,当所有希望都消散的时候,被捕获并囚禁于敌营中的仍然坚守原则,不肯屈服于敌人的忠贞谋士——沮述,其生命也随着家族的一切梦想一起走到了尽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