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何以重视沮授探秘古代将领的战略价值与自然环境中的生存智慧
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即魏武帝,字孟德,小字阿瞒,他是中国古代杰出的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诗人,东汉末年权相,太尉曹嵩之子,曹魏的奠基者。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200年,曹操真诚地向一个俘虏说道:“我若早得先生,何愁不能平定天下!”俘虏听后却答道:“你若可怜我,就赶紧处死我吧!”
这位被曹操如此看重的俘虏,便是袁绍的大谋士沮授。沮授在少年时代便有志向,有谋略。
191年,有着四世三公家世出身的袁绍占据冀州后,沮授便投到其麾下。之后,沮授帮助袁绍相继占据了青州、并州、幽州而统一了河北。
面对沮授的功劳,袁绍晋封他为监军和奋威将军。这时,以相当长远战略目光向袁绍提出:主公应网络四方英雄,并至长安迎接天子,以天子的名义征讨不臣者!
然而,当时正值汉献帝在相继经历了董卓、李傕、郭汜之乱后,被迫流离失所于河东一带。当时的情况,让人难以预测未来,但沮授依然坚持提出了“挟天子以令诸侯蓄士马以讨不庭”的策略。
然而,这份高见未能得到实施,因为 袁绍犹豫不决,最终因郭图等人的劝告而放弃了迎接汉献帝的计划。随后,在195年的某个时候,又一次机会错过了,那就是官渡之战,而这一战役中,不仅证明了沮授提出的方案正确性,也揭示了一场悲剧性的家族内斗与个人忠诚之间复杂的情感纠葛。
从那以后,再也没有机会让这些深思熟虑的人们团结一心,他们各自走上了不同的道路。在南征北战的一系列冲突中,无论是在战争策略还是政治手腕上,都再次证明了那些曾经被忽视的声音其实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但遗憾的是,这些声音总是在关键时刻被无情地淘洗掉,从而影响着整体历史走向。而对于那些仍旧坚守忠诚的人来说,他们或许会思考,如果他们能够改变过去,或许历史就会有不同的篇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