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何以重视沮授探秘中国历史1912-1949年时期的自然生存之谜
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即魏武帝,字孟德,小字阿瞒,他是中国古代杰出的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诗人,东汉末年权相,太尉曹嵩之子,曹魏的奠基者。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200年,曹操真诚地向一个俘虏说道:“我若早得先生,何愁不能平定天下!”俘虏听后却答道:“你若可怜我,就赶紧处死我吧!”
这位被曹操如此看重的俘虏,就是袁绍的大谋士沮授。沮授在少年时代便有志向,有谋略。
191年,有着四世三公家世出身的袁绍占据冀州后,沮授便投到其麾下,之后,他帮助袁绍相继占据了青州、并州、幽州而统一了河北。
面对沮授的功劳,袁绍晋封他为监军和奋威将军。这个时候,对未来战略布局提出“挟天子以令诸侯”和“蓄士马以讨不庭”的策略,但遭到了 袁绍犹豫不决和其他谋士反对,最终未能实施。
195年,当汉献帝逃至河东时,再次提出了迎接天子讨伐不臣者的策划,但也因袁绍犹豫与郭图等人的劝阻而再次放弃。
随着时间推移,在官渡之战前夕,他提出了分兵抄边鄙,以三年时间消耗掉曹操的作战方案,但仍旧遭到了 袁绍忽视。最终在官渡之战中,被认为是颜良失利的一大原因,而自己则因为忠于 袁绍,不愿离开而无法改变命运,最终成为 曹操的手下,并因此被 曹操作杀害。而他的忠义堪比关羽,其谋略也不输诸葛亮,却只能在缺乏智慧领导下的悲剧人物中结束生命。这段历史,让我们深刻感受了一个人生价值所受限定的残酷性,也让我们思考,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英雄或悲剧的人物,这取决于他们是否能够适应环境,更好地发挥自己的能力,以及他们选择站在哪一方。在中国历史1912到1949年的复杂背景中,这样的故事充满着对于忠诚与智慧之间艰难抉择的思考,是值得我们深思的一个重要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