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姜女缩写燧人氏之火艺何在祝融为何非其名
在人类尚未掌握火的智慧之前,人类与动物的生活并无显著差异。夜幕降临时,人们和动物们都置身于一片黑暗之中,承受着恐惧与寒冷。当时的人类食物也都是生的,有生吃植物果实,也有生吃捕捉到的动物,与其他动物一样是直接生吞活剥连毛带血地吃。因此,当时的人们易感疾病,寿命也相对较短。直到人类学会了火的运用,这样的现象才得以改变。
实际上,在自然界中,火早已存在于火山喷发、电闪雷鸣之后自燃的树木中。但原始人类却畏惧火,一看到火就敬而远之。
有一次,大火在山林间肆虐,将许多飞禽走兽葬送于焚海。在大火熄灭后,有人发现那些被烤熟后的肉更为美味,这便让人们开始懂得了天然烈焰之后寻找热乎乎熟肉的喜好。
随后,他们还发现 火可以取暖,因此开始有意识地利用天然烈焰,并将其带回洞穴保存起来。
然而,由于天然烈焰难以保存,只要稍不留神,它就会熄灭。于是人们继续过着吃生的日子,期待再次出现的大火来照亮他们的生活。
对于人类来说,拥有了这份力量,就能战胜疾病、战胜猛兽,可以享受温暖和美味食物。这如何才能使我们拥有并控制这些力量呢?
大约6000余年前,在华夏某氏族部落里,一位先祖发明了“钻木取火”,让人工产生光明,让人类能够主宰自己的世界。他因这一成就,被尊称为“燧人”,即取 火者之意。这支氏族部落后世被称作“燧明国”。
燧人的发明结束了古老时代人的茹毛饮血生活,为华夏文明开创新篇章,他被尊为“燧祖”——最早掌握使用工具的人类先祖之一。
由于这个伟大的发明,使得人类聚集成为可能,对远古群居思想提供基础,是现代社会秩序建立的一个重要条件。在《尚书大传》等文献记载中,“燧人氏”甚至被列为三皇五帝中的首位,被尊称为“天皇”。
尽管燧人氏成功地实现了一种简单的人工取 火方法,但这种方法操作起来并不方便,而且无法自由充分利用它所带来的益处。
直到黄帝时期(或许是帝喾时期),一个叫重黎的人改进并发展出击石取 火法,这一方法比钻木更易行事,更省事,从此,无需担心手中的小型炉灶会因为风吹或湿气而熄灭。
为了纪念这一伟大的贡献,黄帝举行庆功大会,将重黎封立为专职管制用的官员,并赐名他祝融,其含义深刻:希望长久不变,以及指向光芒,即希望永恒不朽。
据说祝融还曾参与设计第一次使用武器进行战争,他在黄帝与蚩尤之间的战斗中,用点燃的手持武器,不仅烧毁敌军,还帮助黄帝获得最后胜利。
由于他的卓越贡献,在那场历史性的战争之后,被授予统治南岳衡山以及管理南方地区的事务,因为这样做,他能够确保所有百姓都能从他的知识和技术中受益。
从那以后,无论去哪里探险,都有人求助祝融教授他们如何点起炉灶,以驱逐瘴气和蚊虫,并教导他们烤熟食物以防止疾病及恶劣环境影响健康。
周围每个村庄都会崇拜祝融,他们把他看作是一位圣者,那些信仰他的人相信只要遵循他的建议,就可以避免任何危险及困难。
所以,当科学文化水平低下的古代人民观察到了这种奇妙现象——能够控制自身温度和食品状态——他们认为这是一种超自然力量,而且只有掌控这股力量的人才能算真正强大或者神圣,所以他们把祝融视作“赤色”的守护者,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 “红色”。
至今,我国仍旧对这个故事保持敬畏之心,每年秋季都会举办盛大的祭祀活动,以表达对那个时代智者的感激之情以及对过去的一切历史记忆。而就在2021年3月2日,我国首辆探访外太空任务、“祝融号”探测器,因其名字荣获全球选票最高数额超过50万票而成为第一名;5月15日,我国首次登陆另一个星球上的设备,“天问一号”着陆器搭配“祝融号”车成功在地球以外的地方踏足,最终选择乌托邦平原南部预选区域作为着陆地点。此刻,我们正致力于通过这样的行动,让我们的星际探索取得更多成果,同时体现我国科技创新精神与空间探索能力,为未来打下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