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登基后劝诫武将们多读书正如中国近代史所述其主要内容即是探讨了国家兴衰的历史变迁
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赵匡胤的故事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着智慧和勇气。自秦始皇创建了皇帝制度以来,中国进入了一段漫长而复杂的中央政权史。皇帝不仅是政府和社会的核心,还拥有最高权力和荣誉。在这个传统之中,赵匡胤以其非凡的事迹,为后世树立了榜样。
建隆三年(962年),宋太祖赵匡胤对近臣说:“朕欲武臣尽读书以通治道,何如?”然而,这个问题让旁边的人都感到迷惑,不知如何回答。这背后的原因是深刻而复杂。
五代十国时期,由于连绵不断的战争,当上皇帝是一份极为危险的工作。藩镇节度使手握重兵,而一些宿将则掌控着禁军。赵匡胤本人就是这样一个人,他通过兵变夺取了王位。他深知兵权至关重要,因此当他成为皇帝之后,便开始寻求削弱这些武力的方法,并确立了“重文轻武”的政策。
为了体现这一点,在太庙寝殿的一块誓碑上,有一条誓词:“不得杀士大夫及上疏言事者。”《宋史纪事本末》记载,赵匡胤曾对赵普说:“五代方镇残虐,对人民造成极大伤害。我想要挑选一些有能力、有学问的人去管理各地藩属,即使他们贪污腐败,也远不如那些只懂用武之人的危害。”
尽管如此,随着时间推移,这种风格逐渐影响到了整个社会。不管他的初衷如何,“重文轻武”最终成为了宋朝的一个显著特征。
同时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出身行伍,但赵匡胤还是一个爱书之人。在攻打淮南时,有人指责他私藏货物数车,其实却是数千卷书籍。当周世宗询问他的用意时,他解释说:“我担心不能好好完成任务,所以带来了很多书,以便随时学习,以增进知识、广览世界、增强思考。”
此外,他还喜欢吟诗作对。在陈郁《藏一话腴》中记载,一次晚宴上,一位朋友触景生情吟诵了一首《咏日》,但被众人赞美过后,只有赵匡胤认为诗句虽工整,却缺乏气势。当场,他即兴创作了一首《咏日》,虽然字数粗犷,没有押韵,但意境开阔壮观,与其前者的高贵气质相比,更受欢迎。这也反映出他作为武将多读书可以获得尊敬和认可的事实。
因此,当他成为宋太祖并提出“朕欲武臣尽读书以通治道”的建议,是既表达了自己的治国理念,也是在告诫那些 武将们要多读些书,让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国家的大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