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奸们在鸦片战争时期
三元里的“汉奸”们
150多年前,在广州城北三元里爆发了一场民众抗英事件。这一事件当时多有流传,后来被载入历史教科书。在历史上,当地有人“抗英”,也有人“援英”。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军进袭广州时,曾将一些广东人组织成苦力运输队,冒着弹雨为英军背送弹药。
1841年5月底,广州城北的三元里爆发了民众抗英事件,后来这个事件因被写入历史教材而广为人知。但少为人知的是,就在三元里民众抗英的同时,也有不少民众成为英队的后援。据记载,仅三元里一地,在第一次鸦片战争时就有1200名援英者被搜出(《道光朝筹办夷务始末》),这个数字要远远超过丧生三元里的英军数量——《南海县志》称毙敌十人,而卧乌古的报告是5人。
这些援英者被斥之为“汉奸”。这种情况在当时是如此普遍,以至于有清廷官员慨叹,“汉奸”是清军战败的重要原因。1841年2月,琦善在连吃败仗的窘境中,上书道光皇帝,指出广东已不堪作战,其原因就在于广东民众除已为汉奸者外,其余民众咸被英国以助敌势;浙江巡抚刘韵珂在奏报中说:“论者本谓该逆(清廷对英国人的称呼)不长陆战,而两年之中,该逆之略地攻城,都在陆路,而且能爬越山岭,又有汉奸为之导引,每处路径,比我兵更熟悉。”
这类写给皇帝的奏折难免有一定的推卸责任和夸大事实,但不可否认的是,“援 英”现象确实在很大程度上存在,并成为令官员们头疼的大问题。因此清军不得不面临两线作战的一面,一面是要对付装备先进、技术高超、训练精良且纪律严明的人口较少但战斗力强大的英国正规军,一面则是在国内与那些虽然数量庞大但缺乏纪律和战斗能力的人群进行斗争。
甚至,在当时很多人的看法中,将剿灭这些所谓的“汉奸”视作比直接对抗英国士兵更加紧要的事项。比如靖逆将军奕山每次向道光皇帝汇报他的胜利都特别强调杀死这些所谓汉奘者的数字,这些数字往往比他实际击败过或者俘虏了多少真正属于英国国籍的人士还要高得多。
尽管人们对于这一词汇使用非常频繁,但是它并非从第一次鸦片战争起就开始使用。而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却可以追溯到更早之前。当时候间需要防止中国商船与异国船只交往,那些参与此种交易或合作的人便会受到质疑,被认为是帮助对方获取资源,从而影响国家安全和经济稳定。在这样的背景下,他们常常会遭到官方排斥甚至株连,使得他们更加倾向于寻求其他途径获得利益,如私下与外国商人们交易或提供情报等,这些行为自然容易让他们招致公愤,并因此成为受害者的替罪羊。
不过,即使这样,对于这类行为仍然持一种比较宽容态度,不断提醒大家注意内忧外患,同时也试图通过金钱手段吸引那些潜伏中的反派加入自己的阵营,从而用金钱换取他们的心灵控制权,让其变成自己忠诚的手足,用以抵御即将到来的危机。不幸的是,无论如何努力,最终结果还是无法避免失败,因为我们完全没有预见到这样一个可能:我们的盟友竟然能够利用我们的弱点,我们最好的朋友竟然成了我们最大的敌人。
随着时间推移,以及更多关于第一轮冲突发生的情况逐渐浮出水面的真相,我们明白了许多事情并不像表面那么简单。一切都是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不管是在政治上还是经济上的,只不过因为某些特殊情况下的误解和偏见导致了一系列悲剧性的结局。此刻,我深感无奈,因为我清楚知道,如果能够回到过去,我绝不会做出那样的选择。我会采取不同的行动去改变一切,但现在已经晚了,我只能希望未来世代能够从我的经历中学到一些东西,为未来的世界带去一点点平静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