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奸们在鸦片战争时期的故事
三元里的“汉奸”们
150多年前,在广州城北三元里爆发了一场民众抗英事件。这一事件当时多有流传,后来被载入历史教科书。在历史上,当地有人“抗英”,也有人“援英”。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军进袭广州时,曾将一些广东人组织成苦力运输队,冒着弹雨为英军背送弹药。
1841年5月底,广州城北的三元里爆发了民众抗英事件,后来这个事件因被写入历史教材而广为人知。但少为人知的是,就在三元里民众抗英的同时,也有不少民众成为英队的后援。据记载,只要是三元里的一地,在第一次鸦片战争时就有1200名援英者被搜出(《道光朝筹办夷务始末》),这个数字要远远超过丧生三元里的英军数量——《南海县志》称毙敌十人,而英国司令卧乌古的报告是5人。
不仅仅是在三元里,在两次鸦片战争中,都有众多的中国民众为英国军队服务,他们为这些“夷人”提供后勤支持、刺探情报、引路甚至直接参与作战。这些援助者被斥之为“汉奸”。这种情况在当时是如此普遍,以至于清政府官员慨叹,“汉奸”是清军战败的一个重要原因。
1841年2月,琦善在连吃败仗的情况下,上书道光皇帝,指出广东已不堪作战,因为除了已经成为汉奸的人外,其余民众都被英国军队以助敌势;浙江巡抚刘韵珂在奏折中说:“论者本谓该逆(清政府对英国人的称呼)不长陆战,而两年之中,该逆之略地攻城,都在陆路,而且能爬越山岭,还有一些汉奸作为导引,每个地方路径,比我兵更熟悉。”
这些奏折写给皇帝难免有些推卸责任和夸大事实,但不可否认的是,“援助”现象确实在普遍存在,这对于官员们来说是一个头疼的大问题。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讲,对付这一问题变得比对付正面战斗更加紧迫。
即使对于很多当代观察家来说,要剿灭这样的“汉奸”的任务似乎比与真正的敌手作战更加紧要。比如,“靖逆将军”奕山每次向道光皇帝汇报他的胜利,他总会把杀死那些他认为是明显叛国行为的人放在击败真正敌人的前面。
所谓“汉奸”,大多数原本就是与英国贸易关系密切相关的中国商人们和苦力的他们因为与British商船交易或帮助其他国家士兵等活动,被视为背叛国家的情报人员。而且由于纪律松散的问题,更让官方难以区分真假,有时候为了虚报功绩或者打压贫困百姓,将无辜的人定性成反动分子,并进一步加剧了社会矛盾和冲突,使得更多的人加入到这场混乱中的行列。
尽管从史料来看,这个词语最早使用时间可能要追溯到更早之前,但它却一直伴随着我们直到今天,即便到了20世纪,它依然经常出现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用以形容任何形式上的背叛或投降行为。不过,无论其用途如何变迁,它都承载着一个深刻而复杂的情感:爱国主义,是一种强烈的情绪,是一种忠诚也是愤怒,也是一种自我保护的心理状态,它塑造了我们的民族性格,同时也决定了我们文化遗产中的许多内容之一:关于忠诚、信任以及友谊之间微妙平衡点的一系列故事,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孙悟空和猪八戒之间那段永恒未解之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