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自然界中有诡异之处袁崇焕诛杀毛文龙背后的迷雾
清顺治七年,明降将孔有德领兵攻陷桂林,改靖江王府为定南王府。顺治九年,农民起义军李定国攻占桂林,孔有德兵败,举火。图为靖江王府。
袁崇焕对不听调度的毛文龙终于忍无可忍,一怒之下先斩后奏把他杀了,消息传出一片哗然。然而,崇祯皇帝却作出了超乎所有人想象的回应——表扬了袁崇焕。
这是个什么信号?袁崇焕诛杀毛文龙的后遗症到底有多大?他有多少是私心?他到底错在哪儿了?
当尚方宝剑遭遇尚方宝剑
让 袁崇焕真正起了杀心的是毛文龙割据东江,不听调度。
要知道,毛文龙是明朝任命的东江总兵,他天启三年加封左都督,被赐尚方宝剑。他的一桀骜不驯、拥兵自重、不服节制,都与袁崇焕的平辽方略格格不入。从宁远到锦州,再到蓟州,每处军事要地都曾发生过兵变,要整饬军纪,就必须解决这样一个“独立王国”。而作为封疆大吏手握重兵又孤悬海外的人物,又怎么能甘心受袁崇焕的辖制和摆布呢?
据李清《袁督师斩杀毛文龙始末》记载,在五月二十九日,当双方初次会面时气氛还算融洽,但随着话题转入设饷宁远、更定营制、增设监司等具体问题时,却断然拒绝表示不接受任何整顿建议。在这样的情形下,无疑触发了一种无法容忍的情绪,最终导致真正动了杀机。
设局为了kill掉毛文龙
六月初五这天,在校射领赏这一联欢性质活动中,由于东江官员多姓“毛”,并且得知此事后即刻死去,这更犯了他的大忌。在这种背景下,即使是在慰问和赏赐之后,也难以掩饰内心中的警惕。而就在官兵上下一片欢声的时候,当众历数十二条罪状,用刚赐予他的尚方宝剑,将话题转回更定营制、增设监司的问题上,一声怒喝便是一切。这场突如其来的行动,使得三千名亲信将士惊慌失措,没有一个人敢出言相救,而最终被捕并被斩首。这一切,都在某种程度上揭示了政治斗争中的复杂性和残酷性。
危险的表扬事后,
虽然事情已经发生,但对于这个意外事件来说,其实是一个巨大的危险信号——即对权力关系产生深刻影响。
首先,从个人角度看,
正因为如此,对于蒋勋所提出的问题: “如果我没有做,那么谁会来执行?” 的答案变得尤为重要,因为它直接关系到了权力的分配以及未来可能出现的问题。
其次,从国家层面看,
此举也是一个极其重大的事业决策,它涉及到了整个国家安全利益的大局,对于接下来几年的抗金战役产生深远影响。
最后,从历史角度看,
这也是一段值得细致探讨的话题,因为它可以帮助我们理解那个时代人们如何处理权力冲突,以及他们如何评价这些冲突所带来的结果。
因此,无论从哪个角度去分析,这场关于是否应该诛杀或保留的人物事件,都展现了一幅复杂而微妙的地理政治画卷,其中充满着个人欲望与集体利益之间激烈较量,同时也反映出那时候社会结构和文化背景下的矛盾纠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