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皇帝更替频繁是否是导致灭亡的关键因素
元朝,公元1271年至1368年间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蒙古族建立的政权,其疆域辽阔,曾是征服全中国的首次大型王朝。1206年,成吉思汗统一漠北后开始对外扩张,并且在随后的时间里攻灭了西辽、西夏、花剌子模、东夏和金朝等国家。然而,这个曾经强大的帝国仅仅25年内更换了36位皇帝,最终迅速灭亡。
元朝政权成立后,就开始从劫掠转变为统治。他们将中心从原先的领土改为汉地,以此来达成统治汉地的目的。高层人物不再将汉地视作劫掠目标,而是将其视作自己所需管理的地方。这意味着首要面临的问题就是是否接受汉化。
元朝最终走向失败,是因为其黑暗、民族歧视和压迫政策。在这个时期,政治局势不稳定,大多数皇帝都未真正参与国事,他们只关注享受生活而非治理国家。这导致了内部斗争激烈,臣子们互相勾心斗角欺瞒君上,同时横征暴敛导致经济逐渐衰败,最终激起广泛人民反抗。
特别是在1307年至1333年的短暂期间内,更换了36位皇帝,这种频繁更替造成了时局动荡不安。此外,元朝税收极重。当初采取包商制,但窝阔台第二任大汗时,他试图以140万两银币让中原巨商刘廷玉承担赋税,但是被耶律楚材阻止。在之后,由于奥都喇合蛮出价220万两银币包给他,这次窝阔台同意交由他处理,但这只是鼓励生产的手段,而不是为了减轻人民负担。
与南宋相比,元朝赋税几乎增加了一倍,使得早已疲惫不堪的人民到了无法忍受的地步。作为第一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没有可借鉴之处,它把天下人分为四等,其中最低等级的是占人口最多但受到压迫最严厉的人口,即淮河以南的大部分汉人。
因此,一系列起义叛乱不断消耗着这个帝国实力,最终演变成蒙古人与南人的阶级斗争。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出现农民起义,如朱元璋领导下的明军,在江南地区打败其他农民起义军,然后才北伐并最终击败弱小无力的元朝。此刻,当时的情形已经使得朱元璋有机会成功掌握全国,因为当时的 元 朝已然虚弱透顶,而且内忧外患依旧没有停止,因此,可以说是“猪队友”的过多也促成了它快速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