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获得独立前后的历史背景是什么样的
在19世纪末,印度成为英国的一块重要的殖民地。随着时间的推移,印度人对自己的国家和文化产生了深刻的自豪感,并开始寻求摆脱外国人的统治。这个过程是近代史上一个重大转折点,它不仅改变了印度,也影响了整个世界。
19世纪中叶,当时的英属印度帝国已经是一个庞大的多民族国家。在此期间,英国实施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以维持其控制力,同时也为日后独立运动奠定基础。这一时期被称作“皇家法典”(The Raj),它通过法律、行政和军事手段来管理大片领土。
然而,这些改革并没有带来长久的和平与稳定,而是激发了一股强烈的情绪:抗议。人们开始质疑英国人的统治,并要求更多权利。在这一背景下,一些知识分子和政治活动家聚集起来,他们试图通过非暴力的方式争取自由。
最著名的是“印度国民会议”,成立于1885年,是由阿拉巴特·辛格领导的一个组织,它倡导使用宪政途径争取权利。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这个组织成为了争取独立的声音,促使政府采纳一些变革措施,比如增加本地官员在地方政府中的代表性。
20世纪初,“无税运动”爆发,这是一场广泛而持续的抵制行动,对于结束征税制度起到了关键作用。这种抵制不仅限于经济领域,还包括文化领域,如拒绝穿西装等行为。这一事件极大地提高了民族主义情绪,使得呼吁完全独立的声音更加响亮。
1920年代至1930年代,被誉为“解放之战”的非暴力抵抗运动开始兴起,其中最著名的是甘地领导的人类链(Salt March)这次示威活动展示了非暴力的力量,并对全球产生了深远影响。此外,在这一时期还有其他许多反殖民团体和个人积极参与到抗议活动中,比如莫卧儿帝国最后一位皇帝巴哈杜尔·沙二世,他也是反殖民斗争的一部分人物之一。
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国际形势发生巨大变化,从而为中国国内政治环境提供了新的机会。当日本侵略东亚地区的时候,大多数英属印度人支持战争,因为他们认为这是打击共同敌人的良机。但当日本1942年的新德里进攻失败后,对比一下原先同盟国之间相互信任程度显然降低,因此各族人民意识到自己处境危险,最终导致1946年8月15日正式宣布独立,不久之后则成立共和国,即今天所知的印度共和国。
总结来说,在20世纪初至中叶期间,由于种种社会动荡因素以及国际局势的大幅波动,使得原本作为一个单一统治下的国家逐渐走向分裂。而这些努力正是在近代史上的关键时刻展开,为现代社会留下不可磨灭的地标性事件及精神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