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小学生历史故事社会中的富不过三代穷不出五服
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流传着这样一句古话:“富不过三代,穷不出五服。”这句话如同一个家族盛衰循环的定律。三代指的是从祖先到孙子辈,一共三个世代,而五服则是指同一高祖的嫡亲或堂兄弟之间的关系范围。在农村,你常常会听到人们说:“咱俩可是亲得很呐,不出五服哩!”这意味着他们之间有着紧密的血缘联系。
“富不过三代”这个概念其实是在嘲讽那些不知节制、奢侈浪费导致家产败落的人们,同时也在警告后人要谨慎地处理财富。据说,在古时候,由于卫士制度限制,每个家庭只能生下三个儿子,所以到了第三代就有九个孙子。这时,一开始爷爷拥有的良田千亩分给每家百亩,这样的土地面积虽然在当时已经算是相当丰厚,但很快就会变得微不足道,因为生活成本高,税收和日常开销巨大。一旦遇到灾年,就难以维持生计,只能卖掉土地换取粮食。而到了第四代,就可能彻底变成无产阶级,成为雇农。因此,“穷不过五代”。
宋朝时期,科举考试有一条规定,即子弟不得参加科举考试,而是直接由荫任出仕。如果你父亲是一品官,那么你就直接当四品官,你儿子也直接当七品官,那你的孙子就只能做小官(薪水少)。这样的规矩使得即使贵族,也难逃衰落之路,因此也有“富贵不过三代”的说法。
历史记载表明,如《史记·表》中的汉朝分封王侯为例,大多数王侯都无法跨过两、三代,便陷入了凄凉境况。在《西汉列侯列表(功臣侯)(武帝始封)》中,只有极少数刘姓宗室能够幸免于此悲剧,其余几乎所有被封为列侯的人物,都无法超过三代便沦落。
现在很多人认为自己可以像古人那样成为官二代、三 代乃至四、五世,但这种情况实际上还是非常罕见。重要的是,让自己先成为事业上的成功者吧!而关于“富不过三代”的道德解释,不过是一种文学上的夸张,并非普遍真实的情况。
从继承制度来看,对这一现象进行解释似乎更加可信:中国传统的家庭财产继承制度与欧洲国家不同,它不是聚集财富和权力的“长子继承制”,而是分散财富和权力的“兄弟分家制”。这种制度类似于现代国家的遗产税,是一种设计,可以防止一个家族力量无限扩大,从而避免与皇权或国家抗衡。这对于家族盛衰来说,“分家”往往成为了产生内隙、内讧并由盛转衰的一个转折点。在一些大家族悲壮的地位变化中,我们仍然可以看到这一定律在起作用。
所以,“富不过三 代”除了守住手中的成果外,与财产继承与分家的制度有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