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春节晚会闹鬼事件背后的古人冬日生存秘笈
古代的冬天更为寒冷和漫长,北风呼啸,白雪纷飞,“胡天八月即飞雪”,燕山中下了大雪,仿佛是年底的风暴。“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般荒凉,“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夜深人静之时,只能听到窗外折断的竹声。清朝时期,一年中的百五十余天都有严寒,最低温度可达零下二十多度。
为了取暖过冬,那些宫廷里的官员们设法管理着薪炭供应。明、清两代,他们烧柴木取暖,这需要专门机构来处理,比如惜薪司,它负责皇宫内的薪炭供应。这些官员地位不凡,可以直接向皇帝奏事,有“近侍牌子”的称号。
在紫禁城内,还有三个机构负责点火、炉灶和柴炭管理,每个机构都有其特定的职责和人员配置。这三处机构包括爇火处(安装火炉)、柴炭处(存储与分发)以及烧炕处(点火)。每个地方还有太监负责管理宫内的火盆设备。此外,每个人都需准备足够数量的木炭以供使用。在乾隆年间,每日供给量按贵族身份不同而定,从皇太后到公主,不同级别的人物需要不同的数量。
除了这些设备,还有一种结构设计,即暖阁结构,它包含一个深坑作为添火口,以确保室内温暖。此外,还有手炉和脚炉可以用来加热。然而,即使如此,不少人依然无法得到足够的保暖,如晋代陈寿所说:“救寒莫如重裘。”但实际上,加厚毛皮服并非易事,而且道德修养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
《九九歌》中描述了从二九开始数至九九八十一的一系列活动,用以度过漫长寒冷冬季。而《荆初岁时记》则记载了人们将从冬至开始计数到共八十一天才算是结束冬季。不过,在这漫长过程中,也有人选择通过艺术来消磨时间,比如画素梅或制作“消寒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