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奇闻趣事古人如何巧妙避开君主和尊长名字的秘密
避讳之法,古人多端,其巧妙程度令人称奇。首先,便是运用同义或义近字来替代,如秦始皇名正,因而“端月”代替“正月”,汉高祖名邦,则以“国”代替“邦”,至今仍沿用不息。东汉光武帝名秀,遂令秀才改为茂才,以免犯讳。
其次,用同音或音近字取代,如司马迁的父亲名谈,故《史记》中将张孟谈改为张孟同。而清圣祖玄烨亦被避过,以“元”代替“玄”,且以“煜”取代“烨”。
再者,便是通过缺笔画来规避,如唐太宗李世民,被简化写作"F"以逃脱讳。
又有拆字之法,即选取某个部件作为新的名字,或删去一部分如五代晋君主石敬瑭下属姓敬的人变更姓氏为文。此外,有些人因双名中有一字犯讳,便会选择删去那一部分,比如南朝齐开国皇帝萧道成的臣子萧道渊,将名字中的"道"去掉,只留萧渊。
此外,还有形似字互换的技巧,如后周君主郭威时期,一位叫郭彦威的人则将自己的名字中的"威"改为"成",成为郭彦成。孔子的名字丘,也曾被读书人转换读音,使之与原来的发音不同,而为了区分与孔子不同的地理名称和姓氏,更有增加偏旁构造新字的手段,比如将原有的地名或姓氏丘,都统一更改为邱,以确保与孔子的名字完全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