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梦历史故事网
首页 > 战史风云 > 7岁先知的预言60岁后山洞之死古人如何度过那漫长寒冷的冬天

7岁先知的预言60岁后山洞之死古人如何度过那漫长寒冷的冬天

古代的冬天,尤其是那些北方地区,其严寒程度可与现代相比更为凛冽。“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在有些地方,八月便会降临着飞雪,这种早来的冬季无疑令人难以忍受;“燕山雪花大如席,纷纷吹落轩辕台。”(李白《北风行》)暴风雪的猛烈程度,要比这次五十年一遇的大雪更加强烈;“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皑皑白色覆盖了整个世界,没有任何生命迹象,只有独自在寒冷的江边钓鱼的老人留下了孤寂之感;“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白居易《夜雪》)当夜晚来临时,即使是最温暖的地方也被冰冷侵蚀,而窗户被照亮,是因为外面积满了厚厚的新鲜冰层。在这样的环境中,每个人都渴望找到一种方式来抵御这股寒流。

清朝时期,在北京,一年里有近150个日子属于寒冷天气,最低温度甚至可能达到摄氏零下23度。这意味着取暖已经成为宫廷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之一。

明、清两代皇家在冬季主要依靠燃烧木炭来取暖,为此设立了一系列机构负责管理这一事务,比如惜薪司,它专门负责供应皇宫内所需的柴火。这些机构中的官员地位显赫到可以直接向皇帝奏请,因此他们享有一定的特权和尊荣。

除了这些机构,还有三个特别设立于宫内,以确保每个角落都能保持适宜温度:爇火处负责安装和运送炉灶以及柴火供给;柴炭处则专注于存储和分发柴炭,有些太监还得负担起这个责任,但数量减少到了25名太监,加上两个首领太监;最后还有烧炕处,那里的工作人员则直接点燃炉灶以保持室内温暖,他们也是由两个首领太监领导,并配备25名太监助手。此外,每个房间都由若干名侍卫负责点燃火盆以确保室内恒温。

虽然这些工作看起来并不轻松,但对于维持一个庞大的帝国来说,这些措施至关重要。在乾隆年间,每日供给皇后的标准量为120斤木炭,而其他妃子们也按照不同的标准获得足够数量。为了防止烟雾污染空气,更高质量无味且不冒烟的优质木炭成了必需品。

紫禁城内部设计成这样,它的地基下部挖掘出通往地下室的地道,以及殿外廊下的添火洞口,就是著名的暖阁结构。这项技术保证了室内温度稳定,并且并非只限于这种结构——每个房间里还设置有类似今天农村使用的大型炕床,可以放置多人同时坐热。

如果单薄的话,或许需要更多帮助,就会准备起小型炉灶,如脚炉或手炉,用来提供额外余热。如果你担心因室外而遭受严重冻伤,也会准备好大型熏笼作为预备用途。大熏笼可以达数百斤重,上面装饰华丽,有三脚或四脚支撑,可谓豪华。而小熏笼,则形状像西瓜大小,便携式,可以放在脚边加热或用于手掌保温,都经过精细制作,不仅实用亦美观。

然而,即便如此,不乏有人仍然无法免于饥饿与困顿:“救寒莫如重裘”,加厚衣物是抵御恶劣天气最有效的手段。不过,对抗诽谤同样重要,“止谤莫如自修”。但这两者都不容易实现——道德修养需要时间积累,而厚实毛皮服料要么没有供应,要么又贵又难求,就像今昔旅途上的疲惫旅客一样,无处寻找避暍之物。不论贫富差异,都存在生存挑战:“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历史传说中,《九九歌》的曲调唱道:“一九二九缩脚缩手、三九四九冻死猪狗、五九六九沿河插柳七 九摇脚摆手、”等等。而南朝梁代文献记载称:“俗用冬至日数及九九八十一日,为岁寒”,指从冬至开始连续计算9x9=81个数字直到春意盎然。但人们也不忘乐此不疲,一入冬就开始画素梅,从第一个红梅开始,一直持续到春节,让漫长冬季变得充满期待。此类消磨时间的手法让人们的心情稍微好转一些,同时也提醒我们尽管生活艰辛,但也有许多快乐的小事可以做出选择和发现。

标签:

猜你喜欢

战史风云 神话篇章二年级...
神话篇章:二年级的幻想之旅 在遥远古老的时代,传说中有无数个世界存在于天地之间,每个世界都有着自己的神话故事。这些故事就像闪耀的星辰,照亮了人们心灵深处最...
战史风云 生活方式 40...
在现代生活中,图片不仅是视觉的享受,也成为了记录和分享生活点滴的重要方式。"40种做哪些事图片"这个主题,可以让我们从日常琐事中寻找灵感,...
战史风云 牛郎织女的一夜渡河
在中国神话故事内容中,牛郎织女的传说是一则流传千年的爱情故事。这个故事讲述了一个农民和天上的织女之间因一次偶然的机会相遇,并因此产生深厚的情感,但由于他们...
战史风云 未被记录的事实...
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有无数个故事和人物,虽然对我们来说是既熟悉又陌生。这些故事和人物,或许在某些地区非常知名,但却不为大多数人所了解。而这些未被广泛记载的...

强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