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孙衍问鼎宋朝司法包青天独持正义无需尚方宝剑只凭一口铡斩除奸邪
公孙衍探究宋朝司法真相,揭开“包公戏”虚构的面纱。这些民间曲艺中的故事,实际上是后人编造的,不符合宋代的司法制度。若认为“包公戏”体现了宋朝的司法实践,那便如同误将冯京当马凉,令人捧腹。在此,我们需要澄清被“包公戏”遮盖的宋朝司法传统。
《同舟共进》2016年04期 封面图
本文摘自:《同舟共进》2016年04期,作者:吴钩,原题:被“包公戏”扭曲的宋朝司法制度
包拯是宋朝人,但在那个时代并不存在所谓的“包公戏”。这种剧目是在元朝兴起,并在晚清时达到了鼎盛。数百年来,“包公案”的故事融入了杂剧、南戏、话本、评书、小说和京剧等多种艺术形式;近代又被改编成影视作品,无数中国人通过这些演绎了解古代司法制度与文化;一些学者还以此为例分析传统的人治模式,并反思中国传统司法迟迟未能走向现代化的问题。
然而,这些民间曲艺中关于包青天审判的情节完全不符合宋代法律体系。如果人们以为这些表演精确地描绘了那段历史,便会遭遇笑话:“错把冯京当马凉”。
【尚方宝剑三口铡刀丹书铁券··】
就像《封神榜》中的各路神仙登场必备各种奇珍异宝,“包公案”的主角也携带着代表最高权力的道具,如金剑、铜铡和丹书铁券。这一系列权力象征,在不同的年代演变出许多版本,其中尚方宝剑和丹书铁券成为了最著名的一对符号。
有趣的是,被判刑者的有些人物也拥有类似的保护符,如元杂剧《破铁卷》中的鲁斋郎,他拥有祖传之物——丹书铁券,可以让他无恶不作而免受惩罚。于是,一场好斗展开:拥有最高杀伤力的尚方宝剑能否打败具有最高防护力的丹书铁券?从戲劇看來,這似乎無解。但最後,由於皇帝核准死刑文書後再次更正為「魯齊郎」,才將這個巨大的壞蛋押上刑場處決。
因此,本应依据法律明辨是非黑白,而变得谁掌握哪种权力工具更强大谁胜出的权力较量,就像周星驰电影《九品芝麻官》的那样。一方祭出御赐黄马褂护身,一方祭出可破黄马褂的尚方宝剑,一方面再点破这尚方宝剑其实假冒产品。这也证实了批评者对于"人治"司法模式指控的事实存在性。
然而,这样的富有情节丰富、高度悬疑的情节决不能在真正历史中发生,因为没有这样的制度允许大臣持有尚方宝剑或赋予其专杀特定阶层的大权限制。而且,将铡刀列为行刑工具也是后来才有的想象。在元末之后,民间文人可能从蒙古人的使用方式获得灵感,将铡刀赋予给他们心目中的英雄人物——即便这样也不曾成为史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