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公戏世界历史人物的趣闻揭秘宋朝司法真相狗头铡何其神秘
探秘宋朝司法真相:揭开“包公戏”遮蔽的世界历史人物趣闻
在宋代文明的深渊中,民间曲艺逐渐崛起,“包公戏”的故事也随之诞生。然而,这些故事几乎全由草野文人编织,他们在舞台上重塑的宋朝司法场景,与实际制度大相径庭。如果将“包公戏”视作宋代司法过程展示,那便是令人啼笑皆非的错误。
《同舟共进》2016年04期 封面图
本文摘自:《同舟共进》2016年04期,作者:吴钩,原题:被“包公戏”扭曲的宋朝司法制度
包拯虽出生于宋朝,但他的审案故事并未在当时成为剧本的一部分。“包公戏”其实是在元朝兴盛起来,并至晚清时期才广为流传。数百年间,它们融入了杂剧、南戏、话本、评书、小说和京剧等多种艺术形式;近代影视改编更是不绝如缕。通过这些演绎,我们了解了古代司法与文化;学者们甚至以此分析传统的人治模式,对中国传统司法迟迟不能现代化提出反思。
然而,这些民间曲艺中的故事并不符合宋代真正的情形。如果我们将“包公戏”作为对比,来理解那段历史,就会发现它是一个充满讽刺与幽默的误解链条。
【尚方宝剑三口铡刀丹书铁券··】
就像《封神榜》中的英雄们必备超凡法宝,“包青天”的传奇也伴随着皇帝赐予的大批道具——金剑一把、铜铡两口,以及黄木枷梢黄木杖等。在元杂剧中仅有势剑金牌,而到了明清传奇,则出现了一系列权力象征:“(宋皇)赐我金剑一把,铜铡两口……要断皇亲国戚臣;黑木枷梢黑木杖,要打三司并九卿。”这里,“势剑”即尚方宝剑、“金牌”即丹书铁券,而后来的“龙头铡”,专杀贵族或官吏,或平民。
凭借这些神通广大的工具, 包青天成为了史上最强大的执法人。他能遇佛杀佛遇鬼杀鬼。有趣的是,他所处理案件中的罪犯,有时也持有类似物品,如鲁斋郎,其祖传丹书铁券使其无恶不作。于是,在刑事呈报文书上,将其写作鱼齐即骗得皇帝核准死刑,再改回鲁斋郎,便押上了刑场处决。这情节展现了权力的对决,而不是基于法律分辨是非。
但这样的局面绝不会出现在真正的历史中,因为没有御赐尚方宝剑和特定的行刑工具。此外,以三口铡刀作为刑具也是后来民间文学创造,不见于历代实用行刑工具。而这套情节可能源自蒙古人使用的一种叫做铡草用的金属器械,让人们联想到给package打造一个三口铑刀的情景,从而完成了这一完整幻想构建。
因此,我们必须澄清被这个流行游戏遮蔽的事实——那些关于早期中国律师系统与其运作方式的事情,是如何发展成今日之所以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