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逃跑背负孩子的秘密夏侯婴演戏是给1925年中国社会看的
刘邦在逃跑时为何如此冷酷地将自己的两个孩子推下马车?说实话,刘邦之所以能够成功,是因为他在危急关头做出了许多正确的决策,最终与伙伴们一起建立了大汉,留下了光辉的历史声誉。当然,他也做过许多不为人知的事情,所以在发迹之前的刘邦,在家乡并没有好名声,即使他的亲生父亲也不待见他。关于刘邦逃跑时将孩子推下的故事,并未被记载在他的本纪中,而是出现在项羽和夏侯婴的传记里。
《项羽本纪》中写道:“汉王道逢得孝惠、鲁元,乃载行。楚王追汉王,汉王急,推堕孝惠、鲁元车下。”这段描述发生了三次。在《夏侯婴传》中提到:“汉王败,不利,驰去。见孝惠、鲁元,载之。汉王急,马罢,虏在后常蹶两儿欲弃之,但婴常收载之徐行面雍树乃驰。”
从这两个地方可以看出,当时的情况并不像我们想象中的那样紧迫。在混乱中,一双小孩遇到了逃亡的马车,被夏侯婴抱上车后,再次被追兵逼近,这一来一回共计几次,最终鲁元和孝惠安全抵达丰地。这场景表明虽然有紧迫感,但实际上频繁出现这样的情形似乎更浪费宝贵时间。此外,由于两人都是小孩子,他们应该不会受到太多伤害。
个人认为,这个推孩子下去的事,不过是一场由刘邦和夏侯婴演绎的一幕戏剧而已。当面对失败战役,大批士兵四散逃亡时,只有带着一个小孩的人物显得格外可疑。而且,如果让这个小孩走散,那么哭泣的声音可能会引导敌军找到他们。但当所有人都选择跟随或离开,而只有一个带着孩子的人物,那就变得更加棘手。如果大家看到有人带着孩子逃跑,他们可能会怀疑这个人的动机,更容易产生背叛的心思。
因此,对于部将与子女之间的问题,上级必须作出选择。而对于子女,则不可放弃,即使是虚张声势,也要由其他人物配合好。一旦真正决定杀掉某人,一次就够了,但这种情况并未发生,因此整个过程充满了一系列虚惊一场的情节。
刘邦是一个非常擅长表演的人,为的是维护军心。他曾经为了安抚士气而模仿自己受伤的情况,即便脚趾被射穿,也能坚持站起来,以此来欺骗敌人和自己的部队——生活如同戏剧,全凭技巧支撑。在那个时代,与父母相比,小孩的地位可能并不重要,就像人们对于刘备丢下老婆孩子一样,没有多少批评。不过司马迁并没有特别指责这一行为。这一切都显示成大事者往往需要牺牲一些东西才能达到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