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易王怒目而视尚方宝剑仿佛有了生气的轮廓它不再是冷静无情的杀戮者而是一位正义的守护者眼中闪烁着对扭曲
在宋代文明的光辉下,草野文人创造了“包公戏”,这是一种民间曲艺,它几乎完全是编织出来的故事。这些故事在舞台上重现的宋朝司法情景,与真实的宋代司法制度大相径庭。如果我们把“包公戏”当作历史真实地展示了宋朝司法,那就像把冯京误当成马凉一样,充满荒谬。
《同舟共进》2016年04期封面图
本文摘自:《同舟共进》2016年04期,作者:吴钩,原题:被“包公戏”扭曲的宋朝司法制度
包拯生活于宋朝,但那个时代并不存在名为“包公戏”的戏曲形式。“包公戏”是在元朝兴起的,其影响力直到晚清时才广泛传播。数百年来,“包公案”的故事融入了各种剧种,如杂剧、南戲、话本、评书、小说和京剧等;近现代,更曾多次改编成影视作品。无数中国人通过观看这些表演了解古代司法体系与文化,而一些学者也以此类比分析传统的人治模式,并反思中国传统司法为什么迟迟未能现代化。
然而,这些民间曲艺中呈现出的“包青天”和他的尚方宝剑狗头铡,不仅不符合真正的历史,还让人们对正义之士有了一幅颇具幻想的情景。在元杂剧中,只有势剑金牌作为权威象征;到了明清传奇,则增加了更丰富的手段:“(皇帝)赐我金剑一把,铜铡两口……”。这里所谓的势剑即尚方宝剑,而丹书铁券则代表着免死令。一旦拥有这样的道具,无论是罪犯还是官吏,都会变得无所畏惧。
有趣的是,有时候甚至罪犯也拥有一份类似的神通广大的法宝,如元杂剧《破铁卷》中的潮剧《破铁卷》,讲述世家子弟鲁斋郎利用祖传丹书铁券逍遥自在地犯罪。那么好玩又刺激的事情来了:具有最高杀伤力的尚方宝剑能否打穿最坚固防护力的丹书铁券?从观赏角度看似乎无法破坏。但最终还是需要用巧妙手段才能将其解决。这一切都转变成了权力谁强谁赢的问题,就如周星驰电影《九品芝麻官》的场面一样——一方祭出黄马褂,一方祭出假冒产品。此举恰似批判者对人治模式指控的一部分内容。
然而,这样的精彩纷呈的情节绝不会发生在实际上的法院里。真正历史中的法律裁决并不涉及哪个人物拥有更多权力工具,因此,我们必须澄清那些被“包公戏”遮蔽掉的事实,以便深入理解那片古老而复杂的大陆上的正义与秩序如何运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