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空间穿越清朝的皇帝他们处理政务时是否真的能说出满语与汉语的精妙之处
我们知道,清朝离我们最近,留下的史料也最多,因此大家在清宫剧中,会看到这样的一幕,清朝皇帝上朝的时候,下面全部都是跪拜的文武百官。这时太监就会高喊“皇上驾到”,随后皇帝便开始和大臣们谈论军国大事,然而其实据史料记载,在真实的历史上,这样的情形还是相当少见的。几乎每个月才会出现这样的一次。
据资料揭露,皇帝在处理军国政务的时候,基本上是采取召见的方式,而官员一般要等皇帝吃过饭之后才能汇报政务。那么相信大家会有一个疑问:清朝皇帝处理政务时,都到底是说满语还是汉语呢?毕竟,大清王朝是满洲贵族主政,其实这主要是要分情况讨论的。如果是在大型的朝会中,那么皇帝基本上都说的是满语。不过,在清朝中后期,由于深受汉文化影响,对于汉语也说的越来越好,即使如此按照严格规定来说,上早 朝仍然应当说满语。
但是,如果是在召见大臣的情况下,就没有那么严谨了,一般来说,如果是满族大臣,那么皇帝就会说满语;而面对汉臣自然也是这样。当然之所以还是要以满语为准,最根本原因就是因为保密,因为大家要知道 清朝早期的一些绝密文件基本都是用滿文記錄,所以为了討好滿洲貴族。而且很多漢臣也開始學習滿語,有史料記載張英和張廷玉父子兩人,因為精通滿語,被深受御前器重,其中張英更是在滿語考試中考了第一名。
除了這些,更有趣的事情發生了。在乾隆後期,他們對於學習不同語言顯得十分辛苦,不僅要會寫還要會說。他們必須精通滿語、漢語以及蒙古語。而特別的是從乾隆開始,這位君主非常喜歡漢語,並且留下了許多詩篇,也被稱作文治武功十全老人。
當然還有一個奇才,他一生精通10門语言,当他的兄弟还在为学习汉字发愁的时候,他就已经精通了満文與漢字,以及蒙古文字,还积极学习俄罗斯话和意大利话。此人便是九阿哥胤禟。不仅如此,他甚至创造了一种用拉丁文字写成 的方法,并且这个方法很快就在国际社会成为惯用的方式。但不管怎样,这一切并不能阻止最终的大变革发生。大约到了晚年,由于长时间统治中的不断吸收与融合,最终导致他们逐渐减弱,只有在专门场合交流时才使用这些语言。而到了晚明末年,一位叫张之洞的大臣提出了一个想法,要推广普通话并替代各地方言,从此国家通用语言正式从失传已久的地方方言转向标准化的人类语言——现代普通话,从此之后,无论光绪或宣统两位君主均使用普通话进行沟通。
筆者認為,在封建社會中,每一次歷史變遷似乎都呈現出一個奇怪規律:周邊游牧部落滅亡中央王國後,用心去接受並融入當地文化,以實現更好的統治。在元、明、清三個王國裡,這種過程尤其明顯,可以看出漢文化力量強大的證據。無論是一群蒙古人的元代,或是一群滿洲人的欽廈江山,都體現著這樣一個結論——即使外來民族建立起自己的國家,但最終他們往往會被中國化成為中华民族的一部分。而我們終究需要重新思考那些曾經統治我們的人民,以及他們如何影響並塑造我們今日所見的地球表面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