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梦历史故事网
首页 > 战史风云 > 历史上隋炀帝是怎么解决问题的

历史上隋炀帝是怎么解决问题的

自古以来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远在新石器时代,中国东南地区的印纹陶文化就已经传播至。春秋时期,中国最早的史书——《尚书》中,就有关于的记载,当时将称为“岛夷”。到了汉代,汉族人称为“东?#91;”,三国时代称之为“夷州”。

根据《三国志?吴志》记载:230年,孙权派卫温、诸葛直两位将军率领远征水师一万余人渡海到达夷州,由于当时语言不通,又有数千将士因为水土不服病亡,两位将军只得率部返回,同时带走土著数千人。这是有文字记载的上汉族人最早的一次去的大规模行动。后来,东吴庙阳太守沈莹写了一本名为《临海水土异物志》书,具体生动地记述了“夷州”和“山夷”的情况。“夷州”指的是;“山夷”指的是当地的老百姓。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出现了300多年的,政权频繁更替,战乱连年不断,各个统治集团还无力稳固政权,就更无心顾及一海相隔的了。和的交往也只限于民间的贸易交流,一时间与的关系,因为有海峡的阻隔而变得有些疏远了。

见于现存历史文献上的有关中国和的第二次接触,发生在隋代。隋代称为“流求”。关于和这时期的相互往来,可以从《隋书》的文献上得到证实。

隋炀帝(569~618年),即杨广,隋代第二位皇帝,604~618年在位。在位时期,他营建东都洛阳,开掘运河,修筑长城,开辟驰道,三征高丽。隋炀帝不但是一位雄才大略的皇帝,同时他也是一位有志于“海上远略”的君王。《隋书?流求传》记载:隋炀帝“大业元年(605年),海师何蛮等言,每春秋二时,天清风静,东望依稀,似有烟雾之气,亦不知几千里。”隋炀帝虽然没有急于表态,但内心还是蠢蠢欲动。

大业三年(607年),隋炀帝根据海师何蛮奏报,“命羽骑尉朱宽入海,求访异俗。何蛮言之,遂与蛮俱往,因到流求国。”这一次到了流求国后,因为言语不通,只是掠一人而返。对于这样一个结果,隋炀帝深感不满。大业四年(608年),隋炀帝“复遣朱宽招抚流求,流求王不从,朱宽取其布甲而归。”“布甲”,流求人用苎麻纺成布后编织的铠甲。两次和平招降不成,隋炀帝有些恼火,决定以武力征讨。

《隋书?陈棱传》记载: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陈棱拜武贲郎将;后三岁(大业六年,610年),与朝清大夫张镇州发东阳兵万余人,自义安泛海,击流求国,月余而至。流求人初见船舰,以为商旅,往往诣军中贸易。”随后发生的事情,在《隋书?流求国》中有所记载:“初,棱将南方诸国人从军,有昆仑人颇解其语,遣人慰渝之,流求不从,拒逆官军。棱击走之,送至其都,频战皆败,焚其宫室,虏其男女数千人,载军实而还。”

带着隋炀帝对流求“先礼后兵”的方针和策略,肩负皇帝对自己的重托和厚望,陈棱再次漂洋过海来到流求。由于招抚行动受到了当时流求统治集团的强烈反对,流求王欢斯渴剌兜甚至派兵对抗,拒绝接受“招抚”。和平解决流求问题的计划破灭后,陈棱只得率军用武力迫使其臣服,结果大败欢斯渴剌兜兵。陈棱乘势攻破流求王的都城,杀死了流求王欢斯渴剌兜,并俘虏了一万七千人而还。

隋炀帝杨广对的征伐,不过是当时我国的封建统治者对的一种短暂的经略行动而已。隋炀帝解决问题的目的在于让臣服,让人民知道当今天下是大隋的天下,其中多了一些天朝霸气,少了一些人文关怀,没有考虑打下来以后,该怎么管理和发展,而只为逞一时之能,泄一时之愤,所以使隋炀帝在解决问题上变成了“虎头蛇尾”,甚至有些徒劳。由于没有留下驻防的军队,没有设置相应的官府机构,没有真正把和人民放在心上,随着军事行动结束,武装离开后,与的接触又重新被波涛汹涌的海峡所阻隔。尽管如此,隋炀帝对的行动,毕竟给后来的历朝历代统治者,提供了进一步了解军情、民情的机会,为后来的归附提供了参考。

标签:

上一篇 目录 下一章

猜你喜欢

战史风云 碧落黄泉十个历...
碧落黄泉:十个历史典故成语的故事探秘 在中华文化中,成语不仅是日常生活中的常用词汇,更是承载着丰富历史和文化内涵的宝贵财富。以下将围绕“十个著名的历史典故...
战史风云 东方故事录风雨...
一、东方故事录:风雨中的梧桐 在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中,梧桐树常常被赋予神圣和吉祥的象征意义。据说,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有许多关于梧桐树的美丽传说,它们...
战史风云 甜婚记老公宠妻...
在这片繁华都市的喧嚣中,有一对情侣,他们的爱情故事如同一杯温柔的甜茶,轻轻地涌动着每一个人的心房。他们是张伟和李明,两人相遇于大学时期,一见钟情,从此便走...
战史风云 孟姜女中国传说...
孟姜女:中国传说中的女性形象 谁是孟姜女? 在中国古代的民间故事中,孟姜女是一个被广泛传颂的女性形象,她以其坚韧不拔、忠贞爱情而著称。根据历史记载和民间传...

强力推荐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