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工作总结做项目如养育子女
科研工作总结:从“试错”到自主生态的征程
在2002年的农历马年,胡伟武带领的龙芯课题组在实验室中奋战,他们的目标是开发出中国第一台不依赖进口CPU的计算机。这一愿景在当时看来几乎是不可能完成,但他们坚持不懈,最终在2002年8月10日,在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北楼105房间成功诞生了首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通用高性能微处理芯片——龙芯1号。
成立于2010年的龙芯中科,是将这些科研成果转化为产品,并通过市场试验形成闭环。胡伟武作为研究员和董事长,他回顾了自2010年至今,龙芯中科经历了三轮“试错”和迭代。在每一次迭代中,都有着不同的目标和挑战,每次都是在不断完善自己的产品与服务,以适应更广泛的市场需求。
第一轮“试错”发生在“十二五”期间,从样品到产品、从实验室到企业,这一阶段主要面向基于嵌入式操作系统的单一应用及基于Linux通用操作系统的简单应用。到了2015年,虽然出货量只有数万片/年,但已经解决了数以千计的问题,为后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二轮“试错”则是在“十三五”期间,国产CPU、操作系统、数据库、整机、系统集成等厂商紧密配合,协同解决用户试点过程中的问题。在这一阶段,龙芯CPU出货量达到数十万片/年,并且应用达到了可用的水平,对于使用者来说,也逐渐减少对外部软硬件依赖的情绪反应。
第三轮“试错”,预计将持续至2022年,这一过程将进一步提升技术水平,使得性能与国际主流相比不会大相径庭。胡伟武强调,只有坚持自力更生,我国核心技术产业才能真正上升,不受他人控制。
除了技术上的突破,更重要的是构建一个独立于Wintel(微软Windows操作系统和英特尔CPU)体系之外,以及AA(谷歌Android操作系统和ARM CPU)体系之外的一个自主信息技术生态。这正是胡伟武一直追求的事情。他相信,在未来,当龙芯稳定地生产几百万片/年的时候,将会走向开放市场,这时,我们就能看到一个更加完整的人民自己的IT产业体系。
对于为什么要做这件事?是否仅仅为了上市销售或者解决核心技术问题?胡伟武给出的答案是:“我们希望建立自己的生态体系,就像英特尔或谷歌一样。” 他解释说,“我们的目标不是为了赚钱,而是为了‘为人民做龙芯’——我们国家一定要有自己的IT体系。”
最后,他提出了一个故事,比喻创新需要时间。“如果把创新比作数学函数,我们往往关注3个变量:体制机制改革、经费投入、人才;但我认为还需要关注第4个变量——耐心和时间。” “打个不太恰当的比喻,有些产品像养猪,一年就能出栏;有的产品像养牛,三年就能去犁地;但有的产品就像养孩子,要养二三十年才能成材。”
因此,无论如何,都不能急功近利,要有长远规划,让每一步都是朝着共同目标前进的一步。因为最终,那些能够承载起民族命运的大事业,其背后的智慧与汗水才是真正值得铭记的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