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伟武东方肝胆外科研究所的产品开发如同抚养孩子般细致
在2002年的春节,胡伟武并没有放假,而是带着成立不到一年的龙芯课题组奋战在实验室中,紧锣密鼓地进行中央处理器(CPU)的物理设计。整个课题组之所以如此努力,是为了实现“做出中国第一台不依赖进口CPU的计算机”的目标。这一年正值农历马年,他们在宿舍门口贴了一副春联:“辞旧岁狗剩横空出世,迎新春龙芯马到成功。” “狗剩”是龙芯1号早期的名字Godson的中文名。谈及“狗剩”这个名字,胡伟武解释道,这样的名字好养活。
2002年8月10日清晨,在欢呼声中,中国首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通用高性能微处理芯片——龙芯1号,在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以下简称计算所)北楼105房间诞生了。
三轮“试错”和迭代
龙芯中科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龙芯中科)孵化自计算所龙芯课题组。2010年,为将龙芯处理器的研发成果产业化,中国科学院和北京市政府共同牵头出资,成立了这家公司。胡伟武现任研究员、董事长。他说,从2010年4月成立以来,他们主要做了两件事:“第一件是把计算所的科研成果转化出来,把实验室样品做成产品;第二件是把做出来的产品拿到市场上试试看。”
回顾他们与市场形成闭环过程中的“第二件事”,胡伟武表示,他们经历了三轮“试错”。第一轮是在“十二五”期间,当时从样品到产品、从实验室到企业过渡。在这一阶段,他们主要面向基于嵌入式操作系统单一应用或基于Linux通用操作系统简单应用。“2015年,我们CPU出货量为数万片/年,我们解决的问题——这里不是虚数,是实数——达到了数以千计。”他说。
第二轮是在“十三五”期间。在这一阶段,他们与国产CPU、操作系统、数据库等厂商紧密配合,用来协同解决用户试点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并形成一个良性循环。“我们通过‘十三五’期间得出了结论:要建立自己的生态体系。”他指出,“我们需要自己维护基础版更新,让下游企业基于我们的基础版改善界面、进行产品化。”
第三轮始于2020年,将持续至2022年。“经过这3年时间,我们就能完成补课,我国核心技术产业才能‘上楼’,不受制于人。” 他认为,“坚持自力更生,我国核心技术产业才能不受制于人。”
经过三轮迭代后,有信心将其带向开放市场——目前已有几千家企业参与其中,一些软件也在不断丰富。他希望建立一个独立于Wintel和AA体系之外的人民共和国信息技术体系。
为何要研制?只是为了上市销售还是为了解决核心问题?对于这些问题,他回答:“不,这还不完全。那还不是完全正确。我告诉你为什么要研制:因为我们想要建立自己的生态体系。”
因此,在发布统一架构标准规范体系并通过与原始设计制造商签署认证协议后,他们能够保证升级不会影响兼容性。目前,也有几十款基于龍羲平台最新產品已经发布。此外,还有一百多家合作伙伴已经设定了几百款方案。
他提醒,要像养孩子一样,要耐心和时间。他认为,只有坚持这种方式,可以让利润滚滚而来。而追求利润,则会让利润离我们而去。(赵广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