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道周书法家的笔下绘出岁月流转的诗篇
黄道周:书法家的故事
在明代的风云变幻中,有一位学者、书画家,他的名字叫做黄道周。他的字号石斋,生于1585年,逝世于1646年,从漳浦(今福建)走向了历史的舞台。他不仅是一名官员,最终官至礼部尚书,而且是文学艺术领域的一颗璀璨星辰。
天启二年的进士身份让他接触到了更多的人文知识和艺术创作。在南都亡落之际,他被任命为武英殿大学士,谥号忠烈,这份荣誉与他的才华不谋而合。黄道周通晓天文、理数诸书,同时也精通诗文和隶草艺术。
他的楷法被认为遒媚直逼钟繇、王羲之,是当时最受推崇的书法家之一。《快雪堂题跋》中的赞词,让后人的耳目一新。而他的作品,如《儒行集传》、《石斋集》、《易象正义》、《春秋揆》、《孝经集传》,都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瑰宝。
在他55岁那一年,崇祯十二年(1639),他创作了一幅著名的楷书《诗翰册》,这件作品如今收藏在台北故宫博物院。这本绢本六幅,每幅均为纵24.9厘米,横29厘米,不同行距每行字数各异,却又显得格外协调。
清初宋荦对黄道周的楷法评价极高:“意气密丽,如飞鸿舞鹤。”这样的赞美,在当时乃是最高荣誉。而我们今天看到这位古人留下的一笔一划,我们能感受到那份深邃的情感,那种超越时代的声音。
黄道周不是仅仅一个时代的人物,他更像是那个时代精神的一个缩影。他用自己的生命,用自己的笔墨,将那些深刻的话语诉说给了后世。在这个不断变化的大千世界里,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都有人们需要去寻找那种精神上的慰藉,那种心灵上的平静,而这些都可以从黄道周的手中获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