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太炎国学机物品
章太炎,字学乘,号炳麟,以枚叔自号。生于清光绪三十五年(1869年)正月初十日,卒于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六月十四日。浙江余杭人。
其生平,可谓一介书生,其思想深受祖父及外祖民族主义的熏陶,对满清异族统治有着强烈不满。早年入诂经精舍,与俞樾、谭献等师承,研习经学与子学,为今古文界限之认定奠定基础。
后来因《时务报》主笔遭康有为门下围攻,被迫离职返乡,此后与中体西用的王文俊、宋恕、陈虬等人交往,并创办兴浙会,为《实学报》和《译书公会报》撰稿。
1898年春至武昌筹办《正学报》,不久即辞去职位。七月在沪任《昌言报》主笔,因参加维新运动被通缉遂携家避难,在日本期间结识梁启超及孙中山。此后返回上海参与《亚东时报》的编务工作,其排满观和古文经立场日益明确。
1900年的义和团运动后,他支持驱逐满蒙代表并割辫明志。在此之后,他又曾多次受聘于东吴大学教授民族主义思想,并在日本期间接触到西方哲学、社会学等领域的著作,这些都对他后的研究产生了影响。
1903年的“苏报案”事件导致其被捕入狱,但出狱后他继续参与同盟会活动,并主办《民报》,成立国学讲习会。他坚持“以国粹激励种性”,主张“以宗教发起热情”,但也受到批评,如梁启超对他的批评称其过分偏激,不利于国家发展。
1911年的辛亥革命之后,他回到上海,对黄兴提出了“军兴,党消”的建议,但未能得到响应。在袁世凯政府时期,他反对设孔教为国教,并因此被囚禁,但仍然没有放弃对黎元洪、吴佩孚等军阀势力的期望。
1920年代以后,他的活动主要集中在上海和苏州,一直到晚年的生活。他晚年致力于读经,以春秋之心说论述中华民族的精神,使得他的晚岁更显神秘而深邃。章太炎的一生,是中国近代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的典范。他留下的遗产包括大量著作,其中最重要的是关于汉语文字史和文化传承方面的研究,如《訄书》(或称《检论》)、《新方言》(或称 《文始》),以及大量其他论文集汇编成册,即所谓的“章氏丛书”。
章太炎对于中国现代文学也有所影响,如胡适评价其:“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无如炳麟先生之先行者。”然而,也有人批评他的古文学倾向过重,有失时代脉动。而且,由于他本人的看法,对胡适这样的现代派文学评论持保留态度。这一切都构成了一个复杂而丰富的人物形象,是我国近代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