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间故事中的德宝斋穿越历史的神话传说在古籍中跳跃
在道光年间,李诚甫带着几件陕西新出土的铜器来到北京,以此为生意。他步入宣武门,走进石驸马大街(如今的新文化街),正好遇见克勤郡王返回府邸。由于当时需要回避行人,李诚甫不了解规矩,只顾着观赏热闹场面。他站在没有墙壁的地方,被护卫用鞭子抽打,他尖声喊叫:“冤枉!”这声音引起了克勤郡王的注意,王爷命令停下轿子,并询问谁在喊冤。李诚甫因恐惧而跪倒磕头,不敢提及刚才遭受的痛苦,而是急中生智地说自己有古铜卖不出去,便称要“哭天抢地”、“献宝”。克勤郡王听后哈哈一笑,命人将他带回府中。
随后,在石驸马大街西头路北的克勤郡王府里,李诚甫展示了他的铜器,但并未被看重反而被请去欣赏王爷收藏的一些金石文物。克勤郡王询问这些铜器的名称和价值时,李诚甫回答得如流水般自然,而且还能提出自己的见解,这让郡王印象深刻。
从此以后,李诚甫成为了克勤郡王古董买卖的一个重要伙伴,他赚取了足够的钱来购买考古书籍自学,并且由於其对金石学方面极高兴趣和专长,因此获得了更多机会接触到各类珍贵文物。此外,由于他善于鉴别和审定各种文物,所以也成为了京城金石界内知名的人物。
到了道光末年,当老板回到家乡襄汾县后,一群士绅联合起来资助他在北京琉璃厂开设一家古玩店。这家店铺由德宝斋命名,并挂上了匾额“德宝斋”,这是由亲信之中的清朝八大家之一、以书法闻名遐迩的大臣——克勤郡王所书。在这条充满历史气息的小巷上,此店成了众多寻找珍稀文玩品的人们的心头好。
然而,最终,这两块标志性文字——匾额“德宝斋”以及门楹上的“德比圭璋儒所贵,宝兹彝鼎古为徒”——都失去了踪迹,让人们只能感叹那些往事已逝,如同梦境一般难以触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