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起源于唐朝起源年代为公元7世纪
除夕起源于先秦时期。据《吕氏春秋·季冬记》记载,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用击鼓的方法来驱逐“疫疬之鬼”,这就是“除夕”节令的由来。据称,最早提及“除夕”这一名称的,是西晋周处撰著的《风土记》等史籍。在那个时代,人们相信新年到来之前,需要通过一些仪式和活动来扫清旧年带来的不吉利因素,这些活动中就包括了击鼓声,以此作为对鬼神的一种驱赶。
随着时间的推移,“除夕”的习俗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在唐朝时期,这一习俗更加规范化,被编入了正式的节日行程。唐代诗人杜甫曾在其诗作中描述过这样一个场景:家家户户挂灯笼、点燃鞭炮,整个夜晚充满了喜庆与欢乐的声音。这正是当时人们为了迎接新年而进行的一系列庆祝活动。
然而,“除夕”的真正意义并非仅限于这些表面的庆祝,它背后还有着深厚的情感和文化内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每个节日都有其独特的心理背景和社会功能,而除夕则被视为一种精神上的净化与更新,一种对过去岁月所累积之恶劣情绪进行彻底洗刷的手段。
因此,无论是在哪个朝代,“除夕”都是一个值得我们反思和学习的地方,它不仅是一种历史遗产,更是一个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让我们在这个特别的夜晚,不仅能够放飞快乐,也能深刻体会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脉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