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历史故事大全清朝一字断案的奇遇
在清朝的乾隆十七年,一场关于一字之谜的断案事件发生了。这起案件是一位名叫余阿吕的人,他向苍梧县衙告状,声称前街米店的邱以诚欠他三百两银子,并且辱骂了他。余阿吕呈上了一份当年的借条,要求县令李文正介入处理。
李公仔细审视这张借条,注意到“邱”姓在雍正时期因为避讳孔子的讳而改为加上“阝”旁,因此康熙五十九年写下的借条应该是“丘”,但此处却用的是“邱”。这是一个明显的问题,表明这张借契不是真的,而是后来伪造的。
面对这一新发现,余阿吕开始抵赖,但最终被逼无奈地招供。他原来曾经从朋友朱阿良那里买下了真正的笔迹,然后和朱阿良一起伪造了这张借契,以此来索要更多的钱。然而,这个阴谋最终被揭露。
在听取双方陈述并仔细研究后,李公终于揭开了真相。他将余阿吕和朱阿良枷起来,并宣布他们有罪。此事不仅显示出李公卓越的智慧,也展示了清朝法律体系中对于证据与真相追求的一贯严谨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