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红色经典清朝一字断案的传奇
在清朝的乾隆十七年,一场关于一字之谜的断案事件发生了。这起案件是一位名叫余阿吕的人,他向苍梧县衙告状,声称前街米店的邱以诚欠他三百两银子,并且辱骂了他。余阿吕呈上了一份据说是邱以诚亲手写的借契,这份借契上写明了当年的借款事宜。
李县令听后,询问余阿吕为何至今才追回这笔债务。余阿吕解释说,他父亲曾经与邱以诚有过交易,但是在父亲去世之后,他一直没有追究此事,因为生意不佳。他母亲最近发现了这张借契,于是让儿子去找回欠下的钱。
李县令命令差人递上借契,并传唤邱以诚到案。邱以诚在被召来后,坚称自己从未与余阿吕父亲有过这样的交易,而且近期还被余阿吅三百两银子,却遭到了他的责骂和辱骂。
面对双方互相指控的情况,李县令感到迷惑,不知如何决断。在私下里,他仔细研究了《康熙字典》和雍正年历书,然后突然意识到问题所在:那张借契上的“邱”姓实际上应该是一个“丘”字,因为按照当时的习惯,“丘”姓需要加一个“阝”旁,而这个旁边却缺失了。在雍正年间,由于避讳孔子的名字,“丘”姓确实开始加上了这个旁边。
基于这一发现,李县令认为这张借契是伪造的。而最终,在刑讯逼供中,罪犯揭露真相:他们通过伪造笔迹并串通朋友朱阿良来制造假证据。此事败露后,被告二人均被枷锁处罚,其阴谋得不到遮掩而彻底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