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被禁的清朝一字断案秘史
在清朝的乾隆十七年,一场关于一字之谜的断案事件发生了。这起案件是一位名叫余阿吕的人,他声称自己曾向前街的米店老闹邱以诚借过三百两白银,借据上记载了当年的亲笔。然而,当他要求还钱时,邱以诚却矢口否认一切,并辱骂余阿吕。事情发展到县衙门庭若市,双方都各执一词。
李县令对此案感到迷惑不解,便让余阿吕呈上借契。一看之下,他发现这份借契上的“邱”姓字竟然没有“阝”旁,这让李县令想到了雍正帝大尊大圣先师孔夫子的避讳规则。在那个时代,“丘”姓加上了“阝”旁才变成了今天我们熟知的“邱”。这样一来,如果这张借契确实写于康熙五十九年,那么它应该是用“丘”字,而不是“邱”。
这个小细节引发了李县令的一连串思考。他拿出《康熙字典》和雍正年的历书进行核对,最终确定这张借契是后来伪造的。这时,原告和被告都惊讶万分,但最终事实败露的是,余阿吕本人。他招供说,在经济困难的时候,与朋友朱阿良勾结,将自己的朋友笔迹模仿成为了伪造出的那张借据。
最后,由于犯罪手段高明且有预谋,这两人都受到法律制裁。而由于他的公平判决与精准分析能力,被誉为清朝中一个奇妙而又令人印象深刻的一个故事——通过仅仅一字就能揭开真相的事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