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历史故事清朝一字定罪的传奇
在清朝的乾隆十七年,一场关于一字之谜的断案故事发生了。这起事件是由一个三十多岁的汉子引发的,他名叫余阿吕,来自广西苍梧县的一条繁华街道。这个人在清晨闯入县衙,双膝跪地,举着状纸哭泣着控诉。
他告称前街米店老板邱以诚借了他的父亲白银三百两,但迟至雍正年间,他才发现这一笔债务。当时他还小,不懂事,而他的父亲不幸去世后,他继承了家业,并一直努力经营。但是在生意受损的情况下,他母亲终于记起这笔债务,从箱底找到当年的借据,当即派他去找邱以诚讨回欠款。
李文正县令听完余阿吕的话后,对此案感到困惑。他命令差役拿出借据,并传唤邱以诚到案。邱以诚五十多岁,一进入堂上就连忙跪下。李公大声喝问:“你怎么能赖账辱人,请直说,以免遭皮肉之苦。”
然而,邱以诚坚称自己从未借过余阿吕家的钱,而且最近还被余阿吅骂了一顿。他指责余阿吅诬告,并反驳其有意欺骗。而两人之间的争论陷入僵局,李公决定让他们先回家,然后再继续审理。
退到书房内,李公翻阅《康熙字典》和雍正历书,最终发现那张借据上的“邱”姓没有“阝”旁,这是不可能的事,因为根据历史记载,“阝”旁是为了避讳孔夫子的名字而加上的。在那个年代,没有“阝”的“丘”姓应该写作“丘”,所以这张借据显然是伪造的。
第二天,在法庭上,被告方无法解释清楚,他们只能不断抵赖。而最后,在刑讯逼供下,他们不得不招供真相:原来,是他们串通伪造了这份合同,以便得到更多钱财。不过,这个阴谋最终被揭穿,让两人都受到惩罚。